居民既当表演者又做志愿者,吸引大牌餐饮也“偏爱”小微商户 一个街道市集,为啥火了四年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01 03:06

6月12日晚9点多,今年的岱山新市集在全场合唱《明天会更好》中落幕。距离舞台不远,“佛系摆摊”主理人老徐对着空空的后备厢“咔咔”拍照,发在朋友圈,“有点火爆,明年还来。”

6月10日—12日,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举办第三届西善民歌节暨第四届岱山新市集。连续3晚,70个美食摊、60辆私家车依次“营业”,54个文艺节目、783名社区演员轮番登台,吸引20多万人参与。

作为南京市最大的保障房片区,岱山为何要主动策办大规模市集?是什么让当地百姓如此踊跃,既当表演者又做志愿者?从暴雨突袭到延期结束,西善桥街道安全有序办好四届市集的自信和底气来自哪里?记者在“赶集”中寻找答案。

风雨挑战,如期办显善治

一场罕见的暴雨加冰雹,在今年“开集”前为岱山新市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关注到气象预警信息后,西善桥街道紧急开会研究:一边是极端天气可能影响现场安全和秩序,一边是居民热切期盼、现场布置到位、商家货源备足,市集要不要延期?街道连开数场会议,做好应急预案,最终决定——如期办!

10日傍晚6点左右,天空转阴,风雨来袭。赶在雨势进一步扩大前,街道迅速启动预案,小喇叭提醒“注意安全,不要拥挤”,工作人员打开全部进出通道,指挥市民有序撤离。短短20分钟,露天场地的人员均被引至沿街室内场所休息避雨。商家、百姓通力配合,等待被风雨按下“暂停键”的市集重新启动。

“搁在几年前,这想都不敢想。”西善桥街道办事处主任魏建军说,岱山建成之初,13万居民入住这个保障房片区。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保障房带着“脏乱差”的标签,居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文明意识淡薄。魏建军坦陈,起初确实几乎没法开展大型活动。为了改变这些现象,西善桥提出“理想教育小镇”治理理念,举办“向善家长学校”、推进全民阅读、升级“至善学院”……短短几年,文体活动丰富了,不文明现象少了。迅速提升的文明素养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连续四届市集,现场百名志愿者都是当地居民。

善治之下更彰温情。在民歌节舞台对面,平治社区公益品牌“彩虹屋”连年站C位——居民将旧衣物送来,需要的群众可自取。4年来,“彩虹屋”收到旧衣物4000余件,悉数送出。无人看守,没人围观,这是“理想教育小镇”孵化的“爱心暖流”。

聚拢烟火,严把关惠民生

11日下午5点,“开集”仅一小时,“东摆虎”已出锅100多份锅包鸡柳。老板娘杨晶说:“备货比昨天多一倍,但估计还是不够卖。”附近的烤鱿鱼、赤豆元宵、章鱼小丸子等摊位前,同样围满食客。

“不敢相信,一晚上卖了4000多元!”前两年,黄娟的玩具店一度转战线上,有时一天都卖不出一件,但她没想到在大马路上却能热卖。同样在这条街上尝到甜头的,还有盛源祥。去年市集结束不到两个月,这家百年老店的岱山分店就开了起来。今年,店长王雅敏带着任务而来——“增加曝光,让附近居民都来我家‘斩鸭子’!”初步统计,3个晚上,新市集70个摊位营业额近50万元。

“好吃不贵,几乎家家排队。”西善桥街道商业部部长贾龙说,5月份,部门依据外卖平台的订单量和好评数,初筛150家重点商户,然后逐一上门摸排,对品质、价格、业态、设备等进行严格把关,“最终拿到‘入场券’的商户,我们都跑了不下五六趟。”

岱山新市集去年入选“南京市特色消费场景”,不少嗅觉灵敏的大牌餐饮今年年初就来抢订摊位。招商本可以轻轻松松“一呼百应”,西善桥为何来回奔波“自讨苦吃”?在街道看来,保障房里办市集,初衷是满足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从长远来看,要打造区域性商旅品牌,必须把“流量”转化成“留量”,帮助更多本地商户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聚拢是烟火,摊开是人间。在市集外围,西善桥街道额外划定200个摊位,供小微商户大大方方“蹭热度”。与此同时,推出《岱山烧烤地图》《特色小吃地图》,为各路“吃货”精准导航“好味道”。

跨界融合,彰文化见创新

“张打铁,李打铁,我在张家学打铁”“打铁打到七月七,七个小孩来买笔”……“土味”十足的《打铁歌》,引发男女老少揣摩、学说,别扭的发音让互不相识的人们笑作一团。

“重拾‘赶集文化’、传承‘西善土话’,都不是追求一时的热闹。”西善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如铁认为,岱山片区既有原住民也有外来户,文化是他们之间最好的黏合剂。新市集既要保留原汁原味,也要办出特色新意。

街道提供社交空间,搭建社交场景,近年来通过组织跳蚤市场、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等,聚拢了人气、拉近了距离。100多支群众自发的文娱队伍活跃起来,冷冷清清的社区现在每天热热闹闹。

“给我们3天时间,岱山能办一台‘春晚’。”今年和集市一起举办的民歌节活动让总导演钟台建“骄傲”又“头疼”,最积极的社区一口气报送了9个节目,隔壁的街道园区也来打听“能否参演”。为此,街道特地将市集从两天延长到三天,民歌、舞龙、功夫、葫芦丝等54个节目精彩上演,参演居民达到783人,创历史新高。

夜幕下,非遗文化体验区人头攒动,文创产品展示区同样热闹。在志愿文化服务区,义剪、织补、配钥匙等老行当回到家门口,南京市委组织部还牵头安排市、区十多个部门送来民生服务……传统民俗与新潮时尚跨界融合,成为城市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一个细节变化令人欣喜:首届市集时,停车场里基本都是苏A车牌;而今年,这里不乏苏U、浙A、鲁D、粤E等外地车“身影”。西善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立说,岱山新市集已不光是西善人喜闻乐见的节庆品牌,它是融合新老市民的文化符号,更成为链接各地亲人的情感纽带,“每年6月,西善民歌奏响,就是相聚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