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西安3月31日消息,陕西省西安市一座拥有5000个公益墓位的慈善公墓,目前仅安葬3人——近日,西安市当地媒体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个拥有5000个墓位的凤栖慈善墓园,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内,这里依山面水、交通便利,从市区驱车半个小时即可抵达。然而,一边是长期以来群众普遍反映的“死不起”、“葬不起”,另一边却是公益性公墓"虚位以待”。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我国正在大力倡导推进的公益性公墓,在面对大众的选择时尴尬“遇冷”。对此,管理部门和业内人士均表示:改变这一现状,有赖于公众“厚葬”传统观念的转变。
三年前,为解决老百姓“殡殓难”问题,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文件,力推城市性公益公墓建设。与之配套,一系列措施紧跟实施。
“凤栖慈善墓园”项目,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陕西省慈善协会与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在2015年5月签署合作协议,投入6000万元,共建5000个单体墓位。这一实施期限为20年的项目,计划每年受理人数在260人以内。
“慈善墓位服务人群,限定为西安市的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等贫困群众。”凤栖山人文纪念园副主任王荣告诉记者,这些慈善墓位免收土地费、材料费、施工费、管理费以及附属设施费,只要缴纳3000元的20年一周期护理费。对特别困难者,还可免除全部费用。与此同时,慈善墓位的申办手续也极其简便:只要所在社区开具相关证明,就可在墓园直接办理手续。
这么好的政策,为何目前只有3人入葬?王荣表示,慈善墓园项目于去年5月签署合作协议,去年年底正式开始运行,“真正运行的时间其实非常短”,目前安放的3人均为春节前入葬。另外,这一项目的优惠政策并不为众人广泛知晓,也导致少人问津。
“更主要的原因,则是人们对慈善性、公益性公墓的心理接受程度不足。”这一说法,在陕西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级调研员张勇那里得到了印证。
以凤栖山人文纪念园为例,全园总有墓位10万个。其中,有3万个左右墓位为公益性质,需要交纳的费用只需几百或几千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园内的经营性墓位价位一般每个都在2万到3万元,有的更高。
记者也多方了解到,陕西省公益性墓园的单个墓穴收费平均为2600元左右,仅为市场价格的1/3左右。如果是骨灰堂(壁、墙)安放或骨灰深埋,费用则更低。
悬殊的价格差异,并未使公益性墓位受到公众青睐。这一现象并非个别——根据陕西省相关规定,除经过多年努力,已建成的65个城市公益性公益项目、769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外,省内的76个经营性公墓也必须在营利的基础上,履行社会责任,拿出30%的墓位进行公益性安葬。
公益性公墓的价格,由物价部门上报,列入政府审批价格,实行“保本微利”销售。为此,陕西省以市级每个500万元、区县级每个300万元的补助标准,已先后投入公益性墓园支持资金2.8亿元。但从目前情况看,城市公益性墓位的利用程度“并不乐观”。
“逝者的墓,是生者的‘面子’。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公益’二字似乎天生与‘平价’‘穷人’‘没面子’相关联。”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的人买房,可能会想很多办法去买经济适用房,但到了选公墓时,却对公益性公墓心理抵触——活着的时候分三六九等,难道死了后墓葬还要进“穷人区”?
“安葬率低,已为成为公益性公墓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目前,我国正大大力推行的“节地生态安葬”也尚处于起步阶段。与这一理念吻合,公益性公墓按规定单穴不超过0.8平方米,双穴不超过1平方米。城市公益性公墓安葬,主要采取骨灰堂(壁、墙)安放,或者选择深埋、树葬、草坪葬等生态安葬形式。
我国启动殡葬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期望公益性公墓能起到“价格杠杆”的作用,减轻群众负担。从目前看,“丧葬费用的下降,仅仅靠公益价格的墓位远远不够,还需要广大群众改变‘厚葬’的旧观念,积极推行‘厚养薄葬’,让殡葬真正文明起来。”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陕西省“每个县(市、区)至少要建成1个城市公益性公墓……每个行政村(或相邻几个村合建)都要有1处公益性骨灰楼(堂)或遗体公墓。”陕西省民政厅副厅长郭惠敏告诉记者,相关内容还被列入2016年的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年底要实现县级城市公益性公墓全覆盖。
“这个任务很重,”张勇表示,目前,民政部门已与发改、国土等部门进行对接,着手制定相关方案,争取如期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