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8日讯,提起“爱心担架队”,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公园北社区的居民几乎无人不知。这是一支居民自发组成的、缘起于“老人帮助老人”而成立的社区公益组织;这更是一支“守护生命”的志愿服务队,谁家老人有急事,只要拨打电话,立刻就有志愿者来到身边。
制图 李丽云/takefoto
缘起:八角街道公园北社区书记张玉新告诉记者,这支完全由居民自发组成的“爱心担架队”已经坚持了近10年,“我们社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小区,楼道狭窄,还没有电梯。但这里的住户三分之一是60岁以上的老人”,张玉新介绍说,而且老年居民中还有3三成是“空巢”老人,“在社区里老人惦记着老人,老人帮助老人的传统和这份老邻居之间的情谊延续了很多年。”
而“爱心担架队”的真正成立也是源于居委会接到的一次求助。那是2006年的一天,社区一位80多岁的老人突感不适,急着上医院,可救护车就在楼下停着,老人60多岁的女儿和两名医务人员却没办法将老人抬下楼。女儿哭着给社区打电话求助,最后。社区干部虽然及时赶到了,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在狭窄的楼道里,足足折腾了十几分钟,大家才磕磕绊绊将老人抬上救护车。“虽然没有耽误老人的病情,但还是把我们吓出了一身冷汗”,张玉新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至今心有余悸,“没想到这狭窄的楼梯成了老人出门最大的障碍,一旦有急茬,更是不敢想象。”
这件事让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感触很大,“成立一支担架队”成了张玉新的一个心愿和目标。但是居委会都是女同志,女同志做些辅助工作还行,真抬担架还是差把劲儿,于是她们开始分头寻找并发动周围的男同志,很快,一支由社区干部和热心居民组成的“120爱心应急担架队”成立了。这其中有地下室管理员曹金泽和何双全、看车棚的杨宽涛、古城房管所的张满军、废品回收站的高怀义,都是40岁上下的男壮丁。随后居委会向社区居民公布了一部专门的担架热线电话,队员们开始24小时为社区居民提供无偿的担架服务。
发展:现在除了突发事件,平时有老人正常上医院看病或是外出,遇到下楼不方便的情况,居民都会打电话求助,“120爱心应急担架队”也更名为“爱心担架队”。“我们不光是应急,平时全天候待命。”,队员们的手机24小时不离身、不关机,只要电话一响,联系120、拿上软硬担架抬老人、为司机带路,所有救助分工准确无误,再加上人熟、家熟、路线熟,“只要打个电话,不到5分钟,担架队就能迅速赶到,为老人们提供更加快速、安全的护送服务。”张玉新说。
10年过去,由于个人原因,队员不断地在更换,“爱心担架队”去年年初完成了“大换班”,老队长高玉汉调往建钢南里社区,由年轻的社区干部王霏担任队长,由于人员的自然流动,20余名成员也已经大换血,废品回收站老板、热心居民、协管员、流管员及社区干部一拨又一拨,“不管人员怎么变动,遇到急茬,绝对不能耽误事儿。”王霏肯定地说。
为了让新队员能够快速的上手,老队员下岗或者离开社区,都会一遍又一遍地讲述搬运时的注意事项,手把手地教授搬运技巧。现在,最初成立时的队员中,看车棚的杨宽涛还在继续为社区老人服务:“有的队员老大哥现在也成了我们的服务对象,真是百感交集,趁着现在自己身体还硬朗,还能再多为这些老大哥、老邻居们多服务几年。”
现在“爱心担架队”的名气越来越大,队员们经常定期集合到一起,切磋搬运技巧,邀请专业的蚂蚁救援队、红十字会老师等学习和请教心肺复苏、扭伤护理等方面的急救知识,“胆量、体力、耐心、合作”成为队员们的服务宗旨。
实战演练是新队员最感兴趣的培训环节,担架上码上10袋面粉,在狭窄的楼梯里迅速下行,高个子的在前,矮个子的在后,“抬担架是个力气活,更是个技术活,大家要注意合作默契,还要胆大心细。”老队员杨宽涛现在已经成了抬担架的“专家”。
据统计,近10年来这支队伍共参与救助老人250余人次,街道和社区专门为担架队置办了轮椅、担架床,还有热心居民捐赠的软担架。队员也由最初的9人,发展成现在的3个小组20余人,除了社区干部和热心居民,还有小区里的车棚看管员、地下室管理员、废品收购员等。“大家都是邻里邻居的,我们也有老的一天,举手之劳而已。”,队员任华良说得实在。
救助:古城路56栋楼3门3层的吴志超大爷身体欠佳,有心脏病、肺气肿、骨结核等病症,长期卧病在床,经常要去医院检查开药,女儿不住在身边,老伴王老师又做过开颅手术,身体也比较孱弱,吴大爷便成为担架队的帮扶常客。
“小王,你们能来一下吗?我老伴不舒服,得赶紧去趟医院。”记者采访的当天,正在吃午饭的王霏突然接到王老师的紧急求助电话,立刻放下碗筷,就边往外走边打电话,因为正是吃饭的点儿,部分志愿者不在单位附近,但不到5分钟,社区副书记张秀芳、废品回收站杨宽涛、协管员张京革等三五个人就集合到了居委会,拿上担架等工具赶往吴大爷家。半路上遇到热心居民马绍颖,知道是去抬担架,主动要求加入队伍,随时准备搭把手。
几个人到了吴大爷家门口儿,正赶上吴大爷并发症发作,情况十分紧急。四个人迅速摆放好担架,各自一边,准备就绪,俩人把老人抱出屋,随后担架被稳稳地抬起,在狭窄的楼道里,高低变换、腾转挪移,不到5分钟,就将老人抬到了楼下,120急救车早就等候在楼门口,“老人这么壮,我们两个女护士可没办法抬,真是太感谢了,老人状态很不好,得赶紧送医院。”护士大姐一边说着,救护车就开走了。
“以前每次去医院,真是让我们老俩口两口头疼,不让孩子请假吧,俩人去不了,让孩子请假吧,回来路上就老远,还耽误工作。”王老师提起这事眼圈泛红,“可自打社区里有了爱心担架队,只要一通电话,就有人上门义务护送老人到医院。真的特别感谢他们。”
延续:担架队的老队长高玉汉去年年初调任为建钢南里社区书记兼主任,虽然没有带来自己的老队员,但是他却为自己服务的新社区带来了一股“为老服务”的新气象。去年9月,在高玉汉牵头下,建钢南里社区也成立了一支名为“举手之劳”的爱心担架队,除了吸纳社区干部、协管员、保安等志愿者,还特别注意吸纳了身体状态不错的刚退休的老党员参与。“党员是旗帜,部分退休的党员身体还挺硬朗,完全能承担起服务居民的责任。”高玉汉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计划成立‘搭把手’服务队,让邻里邻居的都能互相帮助,增进彼此的和谐。”
“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短缺,爱心担架队减轻了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为老年人争取到更多的急救时间,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石景山区中医院武建权大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担架搬抬也是需要技巧的,居委会社区也会经常邀请我们去给新队员进行培训和介绍,让他们的志愿服务更加专业。”
“像这样的为老志愿者服务队伍,在石景山各个社区还有很多”,石景山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包括金色亲情服务队、治安巡逻志愿者、垃圾分类志愿者等,其中大多数成员本身就是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大家积极参与社区救助、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逐渐熟悉和了解,互相关心和照顾,志愿服务成了社区的黏合剂,拉近了邻里距离,使这些以老年人为主的社区充满了活力,为社区建设营造了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