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顶上来,社区压力减下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7 00:33

8月6日午后,苏州气温逼近40℃,12345热线也很“热”。姑苏区吴门桥街道两天共收到58张12345热线工单,其中51张分给街道办理,7张转交社区。

“大部分都在街道一层‘消化’。”吴门桥街道联动分中心负责人朱雯告诉记者,有人反映在辖区的宠物店买到病狗,她马上打电话到宠物店核实,还专门找了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希望给市民一个答复。

受理、办理、协调,按时限要求回复12345工单,是城乡社区的日常工作之一。以往,乡镇(街道)对县区派下来的工单进行分流时,一些职能不明的工单,会按属地管理原则派到村(社区)。以去年1至8月为例,姑苏区8个街道处办工单36146件,其中16067件派到社区,社区处办工单平均占比44.45%,最高达65.75%。

从乡镇街道到村社区,传导的不只是工单,还有压力。社区工作者没有执法权限和专业能力,当工单量大、时间紧、任务重时,“小马”过载问题就会凸显,不少社区干部反映“压力不小”。

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长青社区有2个居民小区和8幢公寓楼,1万多居民。“人口多、诉求多,矛盾自然多。有些问题我们看得见,却管不着。”长青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一然举例说,居民投诉群租房,社区接到工单后,光靠一张嘴劝说,常常会吃闭门羹。结果,社区还得将问题上交,请街道出面办理。

“我们梳理社区处办的工单发现,去年1—8月涉物业管理的工单有9208件,占比57.31%。这些本就不该派到社区。”姑苏区联动中心副主任陆军军说。

职责明,方能边界清。姑苏区去年8月制定街道职能处室、社区受理工单的事项清单,明确社区仅办理涉邻里纠纷、便民咨询、困难群体帮扶的工单,物业管理、城市建设等20个事项则归到街道,同时优化工单处办机制,每月对12345热线运行情况进行通报,压实街道责任。

改革后,朱雯成了街道工单分流的第一把关人。面对主体不清、职责交叉、管理存在盲区的疑难事项,比如新能源车充电、二手车交易、老小区停车等“一件事”,她改变工作策略,会先找街道相关部门协调,共同推动办理,尽量让九成工单“消化”在街道一级。

街道一级无法解决的工单,怎么办?姑苏区每月召开“社情民意联系日”难点问题处办会,对单位职责、解决措施、处办时限等提出明确要求,形成问题处置闭环,从“解剖一个问题”转变为“解决一类问题”。

最新数据显示,1—4月,姑苏区社区处办工单2142件,占街道处办工单总量的11.74%,相比去年同期下降34%。“派单越精准,推诿越少。”朱雯告诉记者,街道通过完善派单机制实现精准派单,现在有些问题,街道反过来要请社区协助办理。

“基层减负了,群众满意度怎么样?”记者不禁提问。

“问题解决好,满意度自然上去。”陆军军举例说,最近姑苏区接到市民投诉美容院纹眉的工单,因纹眉不属于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没有部门具体管这事。经过协商,市监、卫生部门都靠前一步,共同解决问题,投诉人对此竖起了大拇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制定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姑苏区正在健全疑难工单研判、督查督办、工单处办考核等诉求办理保障机制,确保基层减负落到实处、群众诉求得到满足。

上半年长青社区只收到6件工单,张一然有了更多时间发现需求和解决问题。他一口气加了500多户居民微信,进了50多个居民微信群,每天忙着联系居民、回应诉求。他说,社区“发现”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一时间找社区的居民更多了。

“加强基层治理,说到底是要破解基层解决得不好,或者没有足够资源、力量解决的问题。”苏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两新”工委书记陆振华说,苏州市委社工部将围绕“壮马、轻车、畅路、聚力”四个方面组合发力,找准“小切口”,不断推动力量下沉、资源下沉,让广大基层干部腾出更多时间精力联系群众,听取百姓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