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基层民政大家谈”访谈实录(精选)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9 22:34

第六期2021“基层民政大家谈”云讲堂

开播啦!!

本期为【南通专场】

嘉宾们纷纷在签到墙上

签名留念

9点30分

直播正式开始~

直播精彩内容可以长按以下二维码

进行回看

不仅如此

小编还为大家整理了本期直播的精彩内容

一起来看看吧~

南通市民政局副局长

吴明华

南通作为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在试点过程中创新探索出特色鲜明的“链式养老”服务模式,为全国全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南通经验”,该模式产生了哪些成效?

四年来,南通市不断深化“链式养老”服务模式,重点打造“五个链”,一是打通“服务链”,联通机构社区居家;二是连接“健康链”,融合养老医疗照护;三是统筹“区块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四是拓展“信息链”,深度链接互联网+养老;五是延伸“产业链”,做优做强养老服务产业。

通过推进链式养老服务,全市养老服务资源进一步整合,市场活力充分激发,实现服务供给“就近可及、买得到、买得起”。

一是扩大了有效供给。全市养老机构达到302家,总床位达到5.7万张,形成了养老、照护、康复门类齐全,高、中、低档错位发展,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互补充的多元发展格局。市、县、镇、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四级网络全覆盖,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人数超60万。

二是提高了服务质量。由养老机构承接运营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养老服务,有效改变了过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运转不正常、服务不专业、发展不持续的难题,养老服务行业抽样调查满意率稳定在95%以上。

三是协同了城乡发展。通过推进优质社会办养老机构到农村公建民营敬老院,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养老床位,提高了敬老院管理服务质量。通过农村区域性养老中心建设,农村敬老院向周边辐射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空心化问题。

四是壮大了服务产业。“十三五”期间,全市社会资本累计投入养老服务达12亿元,涌现出一批有品牌、有影响力的连锁型养老服务机构(企业),民办(营)养老机构达到230家,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养老床位达6.8万张,占比75%。

展望“十四五”,新时期南通在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构建人民满意的养老服务体系上,还有哪些工作思路和举措?

“十四五”期间,南通市将重点建设“八大体系”:一是从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强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责、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健全长期照护服务保障制度等四个方面构建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二是从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强化社区养老依托功能、发挥机构养老支撑作用、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等四个方面完善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体系。三是从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构筑农村养老服务关爱网络、推动城乡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等三个方面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四是从健全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提升养老服务智慧化水平、推进养老服务精细化管理等三个方面打造养老服务质量保证体系。五是从加强人才教育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等三个方面优化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体系。六是从优化养老服务市场环境、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激发养老服务消费动能等三个方面培育现代养老服务产业体系。七是从完善设施建设规划、强化设施用地保障、加强财政资金引导、拓展金融扶持渠道等四个方面强化养老服务要素支撑体系。八是从健全养老服务联合监管机制、创新养老服务领域监管方式、加强养老服务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养老服务应急管理水平等四个方面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体系。

结合近年来全市改革试点探索出的成功经验,南通市还将重点实施“十大工程”:即家庭养老服务支持工程、社区养老服务提升工程、链式养老服务延伸工程、老年认知障碍照护工程、农村敬老院能力提升工程、标准实施全面覆盖工程、智慧养老应用赋能工程、养老服务队伍培优工程、养老服务产业促进工程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程。

网友

南通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我的父母年纪大了希望留在农村养老,请问现在南通农村老人可以享受哪些养老服务政策?

在南通农村地区,无论是机构养老还是社区居家养老,只要老年人有养老服务需求,基本都能满足。在农村地区,如果老年人身体状况良好,想在居家养老,民政部门可以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居家上门服务。如果老年人想去机构接受养老服务,可以选择去农村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接受专业的养老服务。南通市民政局连续两年实施农村敬老院双提升双改造工程,大大提升了农村敬老院的照护能力和服务水平。此外,针对老年人失能(失智)情况,南通市实行的长期照护保险可以提供照护补助,提升老年人支付能力,减轻老年人及其家庭负担。

海安市民政局局长

于俊卿

海安市在2020年获得了省政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真抓实干表彰,在这点上,请分享一下近年来的经验。

这些年,基于本地的养老实际,海安市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是农村敬老院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海安市4个街道、9个镇共有农村敬老院20家,由市、镇两级财政共同保障敬老院的建设发展、人员办公等经费支出。市民政局充分利用省级、本级养老服务体系专项资金,采取“项目建设、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提升敬老院的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和护理能力建设。在日常的规范化管理上,市民政局制定了农村敬老院的检查考核办法,以此督促敬老院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为鼓励敬老院的社会化寄养服务,海安市明确了“社会寄养人员的护理费及50%以上的床位费全部用于养老机构管理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按照工作量和服务质量考核绩效奖励”等鼓励政策,充分放开体制约束,盘活公办敬老院的闲置资源,开放给社会老人共享。

二是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提升和运营。海安市明确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补助标准和补助办法。在日间照料中心、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基础上,增加了农村敬老院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民集中居住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与社会力量协议承办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小区物业用房改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供给。

三是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的构建。目前,海安市按照“困难老人保基础+边缘老人送问候+社会老人买服务”的总体设计,以智慧养老政府购买上门服务为主体,辅助以居家养老“一助一”购买服务、结合“家庭医生”和养老志愿服务等措施,构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海安市民政局在做好养老服务领域的安全管理工作上有哪些经验?

海安市民政局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为契机,层层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责任,细化服务单位风险辨识,形成完善的查改机制,安全生产工作上表现出了“早响应、早落实、早整改、早建制”的“尽早”模式。

一是在安全生产工作上树立“尽早”理念。2013年,海安市所有养老机构已经完成食堂改造达标,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两证齐全”。2016年,全市完成农村敬老院消防改造技术达标。2018年,全市所有养老机构的“电气火灾监控报警系统”实现全覆盖安装。2019年,所有养老机构的标准化医务室建设全部完成。

二是安全工作必须提高“点位”责任和实战水平。要做好安全工作,必须逐岗、逐点、逐人落实好“点位”责任,做到安全工作“各明其责、各司其责”。各机构确定本单位安全管理人,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责任书根据单位性质、岗位特点、安全风险、责任义务逐岗制定,在依法制定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落实点位责任到人,通过每半年组织一次应急演练,及时评估并修正预案,从而强化养老等社会服务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

三是筑牢养老等社会服务机构的“防火墙”。市民政局通过实施“机构自查、镇街复查、市级核查”的三级检查体系,强化各单位的主体责任,转变“要我查”为“我要查”思想。市局建立起“职能科室季度检查”“局分管负责人带队抽查”“部门联合专项督查”和“第三方机构专业检查”的四重安全隐患督查机制,确保检查范围到边、安全隐患见底。

网友

作为一名海安人,我们希望多了解海安市农村居家养老“一助一”服务的特色。

2012年,海安市针对农村空巢独居老人的具体实际,首创了居家养老“一助一”政府购买服务,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通过邻里照应解决困难空巢老人的日常照料问题。根据空巢独居困难老人的服务需求,建立和完善了“分类保障”制度,按照“谁服务、谁受益”的原则,服务补贴标准实行差别化。对需要提供日常照料、保洁、代购物品、代缴费用、联系修理、陪同就医等基本服务的老人,补贴标准仍为每人每月100元;对需要提供护理服务的重度失能老人,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

除“一助一”服务之外,海安市首创了上门服务的“生活问候”项目。2017年,在拓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时候,市民政局明确了一个必备项目,就是“生活问候”,按照“生活问候”的标准流程,由提供服务的助老员上门,用5分钟的时间,检测老人的血压、血糖,了解其身体和生活情况,再由呼叫中心及时将生活问候的探访结果反馈给子女、亲属或村(居)干部,在外的子女就会收到一条类似“某月某日,受海安市民政局委托,我公司助老员对您的父亲进行了生活问候探访,当天您的父亲身体健康或者是血压偏高,请您多加关注,祝您万事如意。”这样的短信,做到了“有反馈、有效果”的“闭环服务”,督促“家庭”在养老服务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现实问题。

南通市崇川区民政局局长

张建国

社会救助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兜底性的民生工作,崇川区如何创新救助模式,增强救助的兜底保障功能?

我区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整合各方救助资源,在社会救助全过程中开展“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方式。积极探索“党建+社会救助”工作模式,将社会救助工作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治理等工作有机融合,建立长效机制,统筹推进落实。动员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困难群众志愿服务、探视探访贫困家庭等活动。

我区与相关保险企业对接洽谈,针对“边缘困难群体”容易因疾病、突发意外等陷入困境的问题,研究制定形成符合崇川困难群体的保障险种和保险合作模式,由政府出资为全区困难群体购买该险种,推动救助关口向事前、事中前移。

同时,我区持续做好“情暖崇川”救助品牌,联合慈善会、红十字会等部门,拿出专项资金,年底针对经医保报销以及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后医疗负担仍然家庭生活困难的群体,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二次救助,进一步减轻困难家庭负担。

此外,我区还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优势,动员和组织相关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专业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救助服务。同时,以开展社会组织“社区公益助力计划”等公益创投活动为契机,着力打造《“牵手计划”重点困境未成年人照护》《关爱残疾人社会融合项目》等品牌服务项目。

崇川区如何进一步提升救助工作能力,夯实基层基础力量?

我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基层民政服务力量:鼓励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增强街道社会救助工作力量,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同时通过现场办理、月度例会、集中轮训等方式不断提升基层经办人员的业务精通程度,更好地为困难群众开展救助服务。进一步落实好政府购买救助服务的要求,引入社会力量开展相关社会救助服务,补齐传统工作中存在的救助方式和供给主体单一,非物质救助滞后的短板。

我区将申请审批过程中三榜公示简化为一榜公示,街道办事处受理社会救助申请后,及时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直至审批结束。对公示后有争议、核对系统有预警信息,或在年审、专项治理等工作开展期间需要组织听证的,集中在街道进行民主听证。同时,鼓励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申请人家庭状况调查,并独立出具调查报告,确保调查客观公正。

近年来,我区构建“大救助”工作格局,加强救助政策联动、资源统筹、信息共享,推动社会救助从分散、临时、单一的模式向集成、综合、统一的模式转变,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深化“互联网+社会救助”机制,搭建救助申请、审批、核查、数据运用于一体的智慧救助平台。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运用,发挥崇川区“邻里+”基层治理创新成果优势,建立群防群助工作网络,完善主动发现机制,通过来信来访、走访调研、定期排查等方式,拓宽主动发现渠道。开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依托信息技术建立监测预警平台,做到困难对象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网友

我目前就读养老护理专业,但家人对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看好。听说崇川区出台了不少推动养老护理行业发展的新政策,请具体介绍一下。

招人难、留人难一直是养老服务行业的痛点,崇川区目前正通过建立校企合作通道、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落实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奖补政策等多种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我区通过联合区内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相关专业,培养知识型人才、养老服务型人才、高级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充分满足市场对养老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联合人社部门对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等一线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开展涵盖生活照护、基础照护、康复服务、心理支持等科目的培训,并组织统一考核,合格者颁发养老护理员结业证书。2021年,我区计划培训护理员700人左右,年初以来已培训200人。

今年开始,我区对新入职养老服务机构且在护理岗位工作5年以上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发放最多5万元的入职补贴,按比例分五年发放到位。对取得一至五级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1年以上的人员,分别给予每人4000元、3000元、2000元、1000元的一次性获证补贴。对法定就业年龄段内的在养老机构满1年以上的医护岗位人员,养老护理员按初级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护士按初级(护士、护师)、中级(主管护师)、高级(副主任 护师)、正高级(主任护师),医生按初级职称(医士、医师)、中级(主治医师)、高级(副主任医师)、正高级(主任医师),分别给予每月300元、500元、700元、1000元的专业岗位补贴。在养老服务机构同一级别专业岗位服务享受岗位补贴满3年后,岗位补贴标准上浮30%。

南通市通州区民政局副局长

丛春明

据了解,通州区老龄化程度较高,那么在应对老龄化方面通州区有哪些具体举措?

近年来,我区在政策制定、体制改革、基础提升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基本构建起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格局。

我区出台了《关于规范和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办法的通知》《通州区民办养老机构扶持政策考核评价暂行办法》,有力促进了社会资本进入养老行业。整个“十三五”期间,全区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累计投入近3.2亿元,发放养老机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达600万元。同时,我区积极探索实施了公建民营、国企托管、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有效激发了养老市场的活力,提高了服务质量。

作为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我区于2019年启动实施了“互联网+智慧养老”项目。目前,项目已经常态化服务于全区4.5万余名城市“三无”、农村五保、经济困难高龄、独居等老年人。截止2020年底,全区14个镇(街道),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实现了全覆盖。2020年以来,区政府投入255万元,完成了950户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重度残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021年,我区还出台了《关于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机构规范化建设管理的意见》,对供养机构的主体责任、建设标准、人员职责等进行规范。

此外,2020年,我区还以“铁腕手段”+集中实施了养老机构消防审验专项行动,累计有24家未取得消防合格手续的公办敬老院和民办养老机构,按照“一院一策”的原则完成了问题整改;6家或占用基本农田、或消防不达标、或建筑物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养老机构,全面取缔关停。

请问“十四五”期间,通州区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方面有哪些举措?

“十四五”期间,我区将聚焦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着力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养老服务扶持政策落地保障。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财政扶持政策,建立完善床位建设运营补贴、入职补贴等政策,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和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

二是推进特困供养机构改革提升发展。进一步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机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供养标准不降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益性质不改变的前提下,推进体制改革,使政府从直接服务转变到购买服务和监管服务上来,有效激发供养机构活力。

三是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运营服务。引入龙头型、连锁型企业,加快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优质化发展。进一步整合辖区内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从机构、社区到居家相衔接的“链式”养老服务,将“生活”和“养老”“医疗”融为一体。

四是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我区将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委托专业机构和院校,分级分类组织养老服务管理人员、护理员开展照护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通过岗位津贴、入职补贴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从事养老行业,促进养老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

网友

通州区是全省首批建成的省级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之一,请具体介绍一下该区的创新性。

实验区建成是我区社区治理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件大事。我区将多元共治的“微治理”理念贯穿社区治理全过程,在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强化“微党建”。健全完善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二级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群众示范户)“五位一体”党建惠民联动工作体系,建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推行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三提三知”等。

搭建“微平台”。全区232个社区均建有不少于4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中心和不少于60平方米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大厅,全面建成民事村办的代理服务平台,涉及计生、民政、社保5大类、28项事务,实现民生服务事项“即来即办,即办即走”。

设置“微单元”。积极推动小组(邻里)自治和基层网格化管理服务有机融合,3~5个小组(邻里)为一个基层网格,设置小组或邻里服务处,网格管理服务采取“1+N”模式,促进小组(邻里)有形覆盖、自治有序实施、作用有效发挥。

建立“微机制”。建立了社区民情征集机制、民主协商机制、财务监督机制等,推进基层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打造“微服务”。结合网格化管理,网格长和兼职网格员通过“全要素网格通”移动终端及时做好信息采报工作,协同为居民提供便民“微服务”。

打造“微文化”。全区城乡社区根据自身实际提炼了“家文化”“善文化”“先贤文化”等特色社区文化50多个,建立了社区文化活动室、书画创作室、“四点半课堂”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增强社区文化氛围。

助力“微公益”。通过设立“慈善超市”,发动爱心企业成立“尊老助困爱心基金”等形式,形成“一家有难,大家支援”的社区居民互助机制。全区232个城乡社区建立了慈善工作站,实现了基层慈善组织全覆盖。

精彩回顾↓↓

本期就到这里啦

我们下期再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