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武汉评选出了2015“感动江城”年度人物,青山区武东航舵社区,一位8旬老人朱信洲榜上有名。他是整个武东片区最受人尊敬的义务入殓师,方圆十里,家喻户晓。他先后做过普通医生、担任过医院领导、被返聘过社区“小巷总理”、当选过人大代表,现在仍担任着社区志愿服务队队长,几十年如一日地活跃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他擅长行医治病,却也为生命送行,他义务当“入殓师”50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近400名逝者有尊严的安然离去;他是义务城管,碰见乱搭乱建和垃圾总是动手清理、拆除;还是民事调解员,清官爱管家务事,用自己的威望化解家庭矛盾。朱信洲被大家称为“全能义工”。
朱信洲为社区居民义诊
用手抚慰逝者的灵魂
“朱院长、朱院长,社区的孤老王希华走了,请您过去帮帮忙!”3月10日上午,青山武东街航舵社区内一小平房的门被敲得咚咚响。随即一位头发花白的瘦个子老人推门出来,跟着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来到老人家里忙活起来。这是朱信洲老人最近一次为逝者服务。据悉,这位王希华老人离世前已经是89岁高龄,生前她就已将自己的身后事托付给了最为信赖的朱信洲。在武东街航舵社区几乎所有的孤寡老人都是朱信洲进行的义务收敛。在朱信洲家里有个小本子,一条条地记录了他这些年为逝者服务的情况,50年来,服务人数是398人,服务对象分布武东街各个社区。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辖区的贫困、残疾以及孤寡老人。
朱信洲原是南京人。1964年,他从南京铁道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武汉青山471厂职工医院工作;1975年,他担任院长;1986年,他兼任该院的党委书记。
朱信洲接触为遗体整容,纯属一次偶然。有一年,厂里一名工人因公死亡,一条腿已被机器完全压断。厂长满头大汗地找到朱信洲,问该怎么办,说死者这种惨状,家属看见肯定心里受不了。那时,医院没有专门的入殓师,甚至没有殡葬服务的概念。朱信洲是医院里科班毕业的外科医生,他一边安慰厂长,一边带好棉花、纱布、针线,赶到太平间一针一针地把这位工人的腿缝接起来。这是朱信洲第一次为死者整理遗容。
这件事后不久,朱信洲又被人请去,接受了整理遗容的工作。“看着被火车撞得身首分离的死者,家属围着遗体,哭得死去活来,场面太悲惨了!”从那天起,他就有了让逝者入土为安的想法。
1975年,朱信洲担任了职工医院的院长,只要有人找上门求他帮忙打理“白事”,他没有一次推托,就算是大年三十晚上也不例外。1996年,朱信洲退休,回到社区当上了居委会书记,他的第一个新政策是:小区红白喜事由居委会承办。朱信洲说服几个医院退休的老同志,成立了一个社区殡葬服务队。服务队成立的第3天,他和搭档就接到求助。当晚11点多,已经入睡的朱信洲被电话叫醒,471厂一名退休工人去世,家属请他前去“美容”。当时逝者全身皮肤溃烂,服务队两名同伴吓得迟迟不敢动手。他一面鼓励同伴,一面卷起袖管,为逝者擦洗、换衣服、化妆……
“穿衣服时,动作轻柔,不能用蛮力,否则会把骨头掰断;帮面容邋遢的爹爹刮胡子,帮下颌干瘪的婆婆用棉花填嘴巴;死者张着嘴或睁着眼,都可能是需要清洁的信号。从嘴里抠出呕吐物,用棉花擦干,用手抚合嘴巴眼睛,才能开始化妆……”朱信洲常常这样跟队员们交待。
朱信洲随叫随到,有时候凌晨三点接到为逝者入殓的请求,他二话不说从床上爬起来就往死者家里赶;给肝癌逝者穿衣服,常常一用力,死者肚子里的肝腹水就从嘴里流出来,弄得一身都是;给中风逝者穿衣服,褥疮上的脓血弄得身上又粘又臭;还有一次给一位自缢的人穿衣服,朱信洲先要用止血钳把逝者的舌头放回去,才能开始慢慢擦洗……这些,对从医多年的朱信洲来说,他早已习惯。
朱信洲对逝者的心细,不仅让走的人有尊严,也抚慰了家属们失去至亲的悲痛心情。
说到朱医生的付出以及对居民的好,社区居民李润珍儿子的眼泪忍不住流了出来。他说,18年前自己父亲离世时,是朱信洲一手操持着送走的,去年6月自己的弟弟因为癌症去世,又是朱医生一手操持让弟弟平静的离去。朱医生操持了他们家两代人的丧事,年前母亲比较清醒的时候,又将自己的百年大事托付给了朱医生。
为居民服务,朱信洲从不要一点好处,一句“谢谢”可以让他高兴半天。邻里街坊都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不图任何功名与私利,这样的好人现在太少了。”航舵社区书记许明霞提起朱医生赞不绝口。许书记的爹爹去世也是朱师傅送的,而当时正值春节期间,他的老伴刚在亚心医院做完心脏手术住院。没有任何犹豫,朱信洲来到许明霞爹爹家中帮忙入殓。他还陪着家属去殡葬场料理完后事,顾不上吃饭,一口茶也没喝,才又匆匆赶到汉口亚心去照顾老伴。
五十年的义务入殓,朱信洲早已习惯。但有两次,他真怕。
有一回,他本来已经给一位胃癌逝者化好了妆,遗体停放在医院太平间。按习俗周围点了油灯,结果晚上刮风,盖遗体的床单被吹起来烧着了,逝者脸上都烧焦了。这家人找到朱信洲,但十几个亲属没有一个敢靠近帮忙,朱信洲一个人在太平间里,一点一点地用钳子把烧焦的皮肤清理,清洗,化妆……那个秋天的晚上,外面阴风阵阵,吹得窗户哐哐直响,朱信洲拿钳子的手直发抖,两三个小时出来后,他一屁股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半天挪不动脚。
还有一次,他帮一位逝者穿衣服时,不小心逝者的“手”拍打到他的脸上,当时他也懵了。不久,老伴的腿摔了,结果这件事就被传得神乎其神,老伴也埋怨他把外面的晦气带到家里来了,劝他别再做了。但每次只要有人上门求助,朱信洲又不忍心拒绝。按常理,办丧事的家庭一般会酬谢,但朱信洲给自己定下铁规矩:不收钱。家属塞给他的“红包”一律被退回,实在拗不过,就收个一两条毛巾、一两块肥皂。
这个特殊的行当,朱信洲也曾遭遇过家人的误解,好好一个厂医,却干起与死人打交道的事。朱信洲家人都很不理解。特别是朱信洲的大儿子,坚决反对父亲做这件事。然而其后产生的一件事,却让儿子改变了态度。儿子的一个朋友家中父亲病故,找到朱信洲的儿子,请他求情让老朱出山帮助处理后事。儿子想了半天,最终捱不外朋友求情,红着脸跟父亲提了下,朱信洲二话不说赶紧去了。为这事朋友一向很感激。感受到父亲如此受人尊敬,儿子慢慢改变了看法。老伴端礼英也成了帮手,不时跟着朱信洲一起去给逝者穿衣、整容。
直到现在殡葬服务队还存在着,但朱信洲说大家年龄都大了,渐渐也跑不动了,可只要自己还跑得动,义务入殓会继续做下去。
朱信洲为逝者穿衣
见多了生离死别,看惯了人情冷暖。朱信洲的言行在居民中赢得了信任和威望。有一次,社区一位老人去世了,逝者的老伴哭成泪人,但家里的后人却吵得不可开交:原来,都在争遗产!朱信洲见状发了脾气:“你们就不能让爹爹安心地走?家庭问题不能以后再谈吗?”顿时,整个屋子里安静下来。
现在,在青山武东一带的居民心中,朱信洲已然是说话很有分量的一位“长老”。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在武东片区有很多居民不认识社区的人、不知道街道负责人是谁,但是朱师傅大家都认得,而且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一到两个朱师傅帮助过他们的故事。
一个上世纪60年代的高级知识分子,到现在本该过着一份报一盏茶的生活;一个80岁的退休老书记,到今天本该好好享受生活、颐养天年。但为了保留逝者的尊严,也让家属安心,他毅然做了入殓师。要知道,好多人对入殓方面有很多忌讳,但是朱信洲却不信邪,并且一干就是四十年。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在自己本职工作岗位上坚持40年就已经不易,而朱信洲在医生之外的事业上一干就是40年,并且还要继续坚持下去,这也是一种“长征精神”,是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
协助社区医疗志愿者为居民义诊
“胳膊肘向外拐”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武东,朱信洲几乎就是雷锋精神的代言人和践行者,哪里需要党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以一名共产党人的自觉,不仅将奉献与服务融入到了工作中,更融入了退休后的生活和他的血液中,成了社区里的“全能义工”。
说全能,是因为朱信洲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特别多。他是义诊医生。朱信洲出门义诊随身有三宝:听诊器、血压仪和体温计。社区里行动不方便的爹爹婆婆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习惯性地找他先上门看看;他是义务城管。在“城管革命”中,他主动拆除自家小院的历史违建、带头参加社区义务劳动、上门劝说社区里有名的“钉子户”清理楼道的乱堆;他是义务民调员。朱信洲为人耿直,加上在社区里威望高,平时家长里短的闹点矛盾总爱找他评评理。日子久了,还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密笈”。朱信洲常说:家庭矛盾并不是阶级矛盾,是可以调和的,我们只须多点耐心,多点真情,哪有什么化解不了的矛盾咧!
社区的居民说,朱信洲做过的好事不胜枚举。他曾经主动带头为社区贫困单亲家庭的精神病患儿募捐上万元;为家庭贫困的逝者亲属直接找到厂领导办公室,请求给予怃恤照顾;为3次中风的邻居忙进忙出,从住院到离世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朱信洲从不曾开口为自己和家人的私事向单位和组织提要求。以前儿女们也曾埋怨他,在医院领导岗位上也干了这么多年,没给家里带来一点实惠。但朱信洲总是再三告诉家人,知足常乐。退休前,单位分了一套90平米的房子,他给了大儿子住。现在和老伴住在一间不到40平米的小平房里,平时种种菜,日子过得自得其乐。80岁的他乐观开朗,自诩骑自行车“跑得比有些年轻人还快”。
朱信洲曾在他的入党申请中写到,要终其一生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当了31年医生,认真刻苦钻研业务,被评为副主任医师,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即使担任院领导,仍坚持每天排班坐诊;当了3年居委会书记,热心对待居民琐事,调解家庭和邻里矛盾;当了一届人大代表,能够为便利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小事”连年奔走呼吁,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当了18年志愿者,常常为了别人的事早出晚归,老伴总笑他“比上班的人还忙,比自己的事还上心”。
在社区居民心中什么事都难不倒、遇到困难只要找他都能解决的朱信洲,在老伴眼里是个什么家务事不会做、就连洗衣机都不会用的人。他对待要帮助的人用尽了细致耐心,但对自己和老伴却很粗心。老伴手术住院期间,他还在社区替人义务收殓。春节期间自己在家里厨房摔了一跤不在意,第二天照样到社区去替人看病量血压,忙完一切感觉不舒服才自己去厂里的卫生服务站看病,医生一检查,发现竟然是脑出血,这样才联系在医院上班的儿媳和小儿子用120将朱师傅送到普仁医院住院治疗。而这些他从来没有向社区和居民说过,出院回家过完春节,朱信洲又和往常一样每天到社区上班。
这位大家伙眼里的好人,总是不愿多说自己做的事。别人问起时,说到一半就连连摆手说,“算了算了,这点事不值得说”。谈到自己做这些事情的动力是什么时,朱信洲质朴地说:“我出生在农村,2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党和国家让我上了大学、有了工作,我现在有这个能力就希望能多为他人做点什么,这也一种传递吧。”
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人格力量,感动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航舵社区志愿者人数日益增长,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如今他的4个子女也成为他事业的支持人,常常主动为他介绍服务对象。
特别注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不做投资指导参考,请网友自行斟酌、谨慎处理。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于七日内和我们联系。联系方式:央广网江西分网编辑部 电话0791-8689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