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董鸣亭 More城读
顺昌路
引
子
上海的马路一条又一条,它就如城市里的一根根血管,担负起自己不同的使命。
每一条马路都有它的商业特色,比如北京东路以卖五金商品曾经闻名全中国、广东路是卖美发美容产品、七浦路是著名的服装批发市场等等,但在上海的行政管辖老街区——卢湾区东部,有一条马路叫顺昌路,它曾经是上海最大的尿布批发市场。
对的,就在今年3月中旬,我去顺昌路寻找上海美专学校旧址时,几家尿布批发店还开着呢,只是路人稀少,往日人声鼎沸的马路,如今人去楼空。
在斑斑驳驳的旧商店招牌中,惊喜发觉百年老店盛兴点心店还开着,很多老住户来此吃上记忆中的味道,并和顺昌路做最后的告别。
图片来自网络
01
历史上的顺昌路
顺昌路,它东临肇周路,西沿重庆南路,南起徐家汇路,北至太仓路。据1993年的统计,这里有居民15644户为44418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2372人。同时也是一个代表上海人生活的场景,每天洋溢着生活的气息,有快乐也有家长里短的故事。
此地原为城厢西南沿东濒肇嘉浜入城段,至清末民国初这里就有费家巷、西费家巷、卫家巷、蔡家宅、徐家宅、姚家宅、施家宅、斜桥头等村宅。
东南端是斜桥,筑于明嘉靖年间,为城厢居民去松江府城的水陆要道。任何的城镇发展都是以水为源头,因码头而成为集市,斜桥缘桥,周周边渐出现为集市,渐渐繁荣起来。
清末,肇周路开始辟筑,连斜桥南路(今制造局路)成为当时的交通干道。到了民国3年(1914年),这块地段划为法租界。划入法租界后,康悌路(今建国东路)、菜市路(今顺昌路)、劳神父路(今合肥路)、杜神父路(今永年路)相继辟筑,人口日增,地价上升,旧式石库门里弄大量兴建。
图片来自网络
从20年代起,外省移民大量迁入。其籍贯结构很复杂,以大康里为中心的与华界结合部苏北籍居多;菜市路信陵村一带,因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迁此,广东、福建籍较集中;三星坊、梨园坊等则浙江籍集中。当时居民多为店员、小商贩等,苏北籍居民多人力车夫。
这里也是小厂作坊集中点,主要分布在贝勒路(今黄陂南路)东、康悌路南地块,如贝勒路恒昌里和肇周路200弄内就有作坊小厂28家。在102家作坊小厂中,有61家经营针织、印染,占59.8%。公私合营后经调整发展,市属工厂为23家,较大的是针织九厂、针织十四厂、第十印染厂、织袜二厂和亚洲刀厂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商电车电灯公司(简称法电),是该地区内最大企业,也是旧上海一家很有影响的外商经营公用事业的大型企业。
建国东路上的荣金大戏院
02
天祥里的文人雅集
顺昌路,作为一个商业集中点,诞生了很多的住宅弄堂,如恒庆里、恒昌里、福熙村、安顺里、信陵村、天祥里等,一时间,这里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特别是居住在顺昌路的人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在上海滩上论资排辈也都是江湖上的好汉,要建筑有不少有模有样的红砖和青砖的楼房,要文人有文人,大名鼎鼎的漫画家丁聪就是在顺昌路的天祥里长大,但丁聪的父亲丁悚在当时的名气远远超过他儿子丁聪,如果丁悚也有现在的朋友圈话,那他的朋友圈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的张光宇和叶浅予等,中国现代漫画家黄文农、漫画家和编辑鲁少飞,还有著名电影演员和艺术家们如王人美、黎莉莉、周璇、金焰、聂耳、黄苗子。
黄陂南路847弄9号(上世纪三十年代前为天祥里31号)资料照片
有丁悚的孙子丁夏编辑的丁悚著的《四十年文坛回忆录》里,我们可以看到丁悚与当时的民国海上文坛的各种逸事奇闻的联系,煞是热闹。
我们在采访丁夏时,他告诉我们,当时爷爷的家就在现在的黄陂南路847弄9号,上世纪三十年代前为天祥里31号,抗战期间,天祥里部分改为恒庆里。这里不亚于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院里林徽因的太太客厅,堪称海上沙龙。
按照丁夏的回忆:爷爷家的这个石库门,是比较宽敞的,一楼是客厅,丁悚夫妇就住住二楼,大伯丁聪住在三楼。
黄陂南路847弄9号的前门和后门(资料照片)
当时的丁家几乎成为生活在上海的艺术家们聚会的固定场所,平日三五访客不断,每到周末或是假日,这里更俨然就是他们碰面交流信息的热闹沙龙,无论身份地位,绝无繁文缛节,也没有固定主题,更不会规定钟点,丁家的沙龙里有的只是海阔天空的聊天和不分彼此的灵魂交流。
也因为丁家的每天有各界俊杰进出,说事聊天,八卦散心,甚至蹭吃蹭喝,一时天下豪杰云集,也使这条马路多了几分文艺气息,由丁悚担纲的《漫画会》就设在丁家。
特别让笔者感兴趣的是丁悚的好朋友也是著名报人严独鹤,他的儿子严祖佑是我《新闻报》的同事,我们一起共事时,一直听严祖佑讲各种好吃的东西,他还教会了我怎样做枣泥糕,并聚会吃饭一定要找好的饭店,对吃特别讲究。
后来,看了《四十年文坛回忆录》才知道丁悚和严独鹤等几个人组成了个“狼虎会”,专门去上海的各个饭店品尝美食,“狼虎会”也就是狼吞虎咽的意思。也让我明白了严祖佑如此讲究吃,原来是“狼虎会”的原因。
而培养了很多艺术家的上海美专学校,也在顺昌路上,丁悚他是上海美专的第一任教务长,徐悲鸿也曾在这里求学过。因为上海美术学校,很多文人也乐以居住在在里,并且与丁家常来常往,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成为一段佳话。
图片来自网络
03
浓浓的烟火气
现在很多人说起上海的一些建筑或是马路都是当时的一些租界里,并津津乐道,但我们真的对上海文化了解后,会有所发觉,上海的每一条马路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个性,只有多元化的文化才会形成海派文化。而承载了上海文化精英的顺昌路也是一条有滋有味的海派文化的孵化基地。
这里的弄堂有很多,每一条弄堂都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特别是“天祥里”它大小弄堂都能穿通,每一条弄堂口不是有个裁缝摊就是一个倒粪站,或是修鞋子的,顺昌路上的居民需要而开出的五花八门的商店,是很多怀念老上海生活的人都喜欢来这里体验一下。
我有个老同事,姑娘时嫁到了“天祥里”,后来退休后就在家里开了一个麻将室,有时候三缺一她就会打电话给我,让我去打麻将,同时也认识了她的邻居。
这里的人都很热情,有时候一场麻将四个人打,边上却围着很多人看,如果谁说一句:肚皮也没有吃饱,马上有人会端来一碗饭,饭碗里有一红烧肉或是一块油煎带鱼,当然也有萝卜干和咸菜炒毛豆子,于是麻将桌上弥漫着饭菜的香味,引得大家都叫肚子饿了,于是,大家索性停止了打麻将,一起跑到外面吃饭,就是一家叫盛兴的点心店。
每当我从顺昌路回来,一定会去开在隔壁的那家卖炸猪排的店,带几块炸猪排回家。老板娘是位干净漂亮的阿姐,为人和气,漂亮的姐姐做出来的东西肯定好吃。
在我等着,看着她在炸猪排时,我们会聊天,聊天的内容就是什么时候能动迁?阿姐说,等房子动迁后,生意就不做了,也该享福了。
今天,在我写这篇文章时,秋天的阳光照在我的窗前,窗外的桂花树还飘着余香,我相信这位姐姐此时也坐在秋阳里,在宽敞整洁的房子里享受生活,但她肯定会怀念卖炸猪排的日子,怀念顺昌路上的人间烟火。
毕竟,他们的童年和青春还有琐碎的生活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尾
声
上海的每一条马路为上海的繁荣和发展输入生命的活力。
然而,随着城市的日新月异,街道的每一条马路也在发生着变化,旧的马路渐渐在消失,新的高楼大厦不断地拔地而起,新的建筑代替了旧的建筑,城市也越来越美好。
但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记录者,我们有必要记住一些马路和人,因为历史是不应该遗忘任何的人和事情。
顺昌路,曾经是上海最大的尿布批发市场,有小孩子的,也有老人的,也寓意着一个生命孕育的全过程。同是,它又是未来上海最美的地方。
城读特约撰稿人:董鸣亭
作者介绍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著有《上海十八相》《上海十八样》 《上海十八行》 《上海十八恋》《女贞树下LUN--上海老洋房的故事》(与陆伟合作)长篇小说《蓝宝》等著名图书,被读者称为“石库门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