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世界看见中国——灵魂歌者朱哲琴的跨界人生
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任沁沁)“郁郁黄花,青青翠竹,若得清净如明月,长空万里了无尘”,如来如去,空灵悠远。艺术家朱哲琴的天籁之声,飘荡在无锡灵山上空,万千僧众顿忘尘俗,如入禅境。
在10月24日开幕的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上,朱哲琴作为唯一的演出嘉宾,献唱了这首《如来如去》。
这首歌是中国音乐家何训田7年前为灵山梵宫音乐大典创作的佛乐,取材于佛教经典悉达多的觉悟之路,释义“因为无处不在,所以无处不去,亦因一直都在,所以无所从去”。
这也是朱哲琴的人生信条。这位十多年前凭借《阿姐鼓》走向世界乐坛、现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亲善大使”的中国著名音乐人正演绎着独属于她的跨界人生。
“人应该不执著,不强求,也不应该需要人云亦云的东西。”朱哲琴说,学习智慧地生活,与超自然和迷信无关。而在当下的中国,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修行,寻觅精神的禅境。“伴随经济崛起,中国应该有一个新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复兴。”
朱哲琴20多岁就奔赴广州,在各地唱着她自己的歌曲,她创作的《丹顶鹤的故事》是中国第一首环保歌曲,《阿姐鼓》是国际唱片史上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她的音乐开启了一个时代的音乐思潮和形式。
她的歌曲,歌词都很简单,却传递出一种力量。经筒的转动,喇嘛的诵经声,风铃的摇晃和酥油灯的跳跃,这些元素在一起,是真诚的,超越世俗的。
“那些力量或能量是听者在艺术作品中将自我认知的转化,中国古代的禅意和诗歌都强调这种互相的作用,离音乐很近。”朱哲琴说。
用一个十年,游走世界,滋养音乐创作语汇和哲思;再用一个十年,保护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她走访云南、贵州、青海、内蒙、西藏等地,联合设计师、艺术家、年轻音乐人、时尚人士,共同开展当代音乐创作和当代民艺设计。
“一个创作者,看中什么很重要,除了感官的刺激,要真正有一种脱离表层的内心的渴望和感受。”她说。
2014年,朱哲琴跨界开办了一场声音展,7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志愿者,和百余名观众一起,共同构筑了一个“声音的建筑”。参与者环绕大厅发声、戏水,舞者跃入其间;观众或闭目聆听,或参与其间哼唱。
朱哲琴最大胆的一次跨界,是创建了“看见造物”平台。这是一个传承中国造物智慧的原创设计平台,倡导“上乘非奢侈”的品牌精神。
平台上,有用贵州布依族自纺手织布制成的IT包,有三千年历史的古老纹样,寓了先人对自然的敬畏。当中国材质、手作与当代生活需求结合,传统工艺的活力正被逐步唤醒。
中国人的造物,品质上乘,追求精神性,这才是真正的奢侈。作为“看见造物”艺术总监的朱哲琴,想传递中国美学,重塑属于中国的生活态度和品位。
“看见造物”就是发现被遗落的文明,用当代人设计的智慧、诚实的生活态度,用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对价值的判断,重塑中国当代的生活方式,使抄袭、伪西方、厌时代的方式,得到改观。
“真正优秀的文化,是一代代人一视同仁地对传统推陈出新,使之成为一个健康的文化链条和传承的风貌。”朱哲琴说,一个时代的人应该拥有忠诚于这个时代的文化。
“如果不把中国的造物精神,以及手工制造业真正重振起来,落实到人们的生活中,就不是真正的美学传承。”她认为。
第一首环保主题歌曲,第一张概念唱片,第一场可视化声音展览,第一个“看见造物”平台……创新,传承,她一直在捡拾被遗落的传统,并视之若珍宝——它们也许是真正的中国。
朱哲琴在这个过程中,身兼音乐家、策展人、创业者……“我从未把自己局限在一个角色中,我认为它们是相通的。这是一个自由、广泛的世界,想象力有多驰骋,世界就有多宏阔。”
这几年,朱哲琴从未停止逐梦的脚步,努力着让世界听见、看见中国。
“未来我希望有更多人,基于文化的自觉性而受到启发,进入社会,重塑生活。”她期待着经济崛起的中国,迎来一场新的文化复兴、文明回归,彰显东方价值,再造一个属于中国的时代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