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红白事改革树起文明乡风 一个标准省心省时省钱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05 17:40

  □张晓帆 报道  随着移风易俗活动在全省的深入开展,各地的相关设施也更加完善。图为即墨市一处大型公益性怀念堂效果图。

  □ 本报记者 马景阳 孙华飞
   本报通讯员 王立才

  婚丧嫁娶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大事,操办起来劳心费力,既怕场面不足丢面子,又怕人手不够忙不过来。但对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的老百姓来说,婚丧嫁娶省心、省时、省钱,这是缘于村里的“红白理事会”一个标准为他们全程操办。
  3月17日,记者来到齐都镇小徐村进行采访。
一家有事,
全村不消停
  自2011年至今,齐都镇47个村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共有成员236人,三年来,理事会服务喜事1021件,丧事938件,平均每例丧事花费1000多元,遗体火化率达到100%,未发生一起大操大办。
  齐都镇小徐村村委委员吴鹏介绍,前几天,村里刚刚办完一场白公事,“主家”账面收入1.3万多元,孝章、小白花等各项费用支出1000多元,不扎灵棚、不送浆水、不摆宴席,半天就结束了。
  而在民俗改革之前,这样一场丧事花费动辄上万元,仪式也非常繁琐,包括披麻戴孝、送浆水、扎灵棚、拜祭、设宴待客等,至少需要3天时间。往往是一家有事,全村不得消停。丧事办得大不大,成了展示家族实力,因此相互攀比要面子、借钱办丧的人屡见不鲜。
  “过去红白事帮忙,不管忙没忙完,为了面子、关系,都得待上一天,中午光请帮忙的吃饭就好几桌,现在实现村小组长轮流值班,由小组长根据需要确定人手。”村民张恕新说。
新办丧事少花万余元
  在齐都镇安合庄,现年65岁的红白理事会会长于成华,曾担任村支部书记十余年。他告诉记者:“现在甭管家里有钱没钱,一律按统一的章程办事,白公事用烟一律用7元一盒的,家里再有钱,也不能超过10元,过去一个普通白公事至少需要25条烟,光烟钱也得3000多元,现在三五条烟就足够。”
  小徐村村民张恕林,兄妹5人,长兄今年已经63岁,家族人丁兴旺,仅直系亲属老老少少上百人。去年,老爷子87岁高寿过世,按传统殡葬办理,每人一身一丈三的孝服,光白布就十几匹,花费近万元,再加上吃饭、招待等,花费二三万元就算很节俭,现在按新规办理只花了1000多元。
  齐都镇社会事务委主任冷建敏说,在办理丧事过程中,倡导丧主及亲属做到“八建议,八提倡”,即:建议不大操大办,提倡丧事从简;建议不顶瓦打幡,提倡哀悼告别;建议不披麻戴孝,提倡黑纱白花;建议不唱戏打鼓,提倡播放哀乐;建议不大摆灵堂,提倡鲜花祭奠;建议不设宴待客,提倡只吃便饭;建议不丧后酬劳,提倡理事从廉;建议不田中筑坟,提倡进入公墓。
  改革一开始遇到的阻力非常大。于成华介绍说,一开始,有些老人想不通,很抵制,村委和红白理事会不怕得罪人,一直靠在户主家里,耐心细致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头几桩丧事严格按新规办理后,老百姓就自觉自愿地按照新规矩来办了,几乎不需要怎么监督。2011年4月,32岁的吴鹏当选为小徐村村委委员。没出一个月,家里79岁的奶奶去世了。悲痛中,吴鹏顶着被指责不孝的压力,跟家人提出通过红白理事会节俭办丧。不摆灵堂,不设宴请客,丧事办完,仅在请灵车,殡仪馆火化和购买骨灰盒上花了1000余元。
  目前,经村里红白理事会办理的丧事,每例平均花费在1100元—1200元左右,较传统殡葬能节省一万多元。自2011年至今,齐都全镇共办丧事938例。
提大包小包回家
看老人的多了
  丧事简办不仅减轻了群众负担,而且树立了良好的村风村气,村里尊老敬老的风气更浓了。在齐都镇苏家村,村民王宝霞说:“与其葬礼大操大办,不如省下来在生前好好孝敬老人。现在都比着看谁孝敬老人,每月给老人的生活费比以前多了,给老人购买吃穿用品舍得花钱了。”
  在齐都镇田家村,现年50岁的村民刘玉霞,既是儿媳也是婆婆,成家30多年来,自己和婆婆没吵过一次嘴、没红过一次脸,一有时间就陪婆婆聊天,每天晚饭后还带婆婆跳老年操。刘玉霞的儿媳看到婆婆这么孝敬老人,自己也不自觉地学,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位老人。
  西关村理事会成员、村里老会计谢大杰介绍,3年来,村里再也没有出现兄弟妯娌之间,因为巨额的丧葬费用分担而闹矛盾的现象,也没有发生一起因不孝引起的纠纷矛盾,每逢周末、节假日,提着大包小包回家看老人的多了。小徐村村支书刘岩对记者说,民俗改革,把这件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也增加了群众对村委的信任。
  “红白理事会,不仅在婚丧嫁娶中热心尽心,赢得好评,理事会还利用威信高的优势,在调处邻里纠纷、化解村级矛盾上发挥了基层‘堡垒’的作用,成为村‘两委’的得力助手。”齐都镇党委副书记任思忠说。民俗改革办到了群众心坎上,也增加了群众对村委的信任。
  齐都镇今年新出台的深化民俗改革实施意见规定,对符合规定、丧事简办的村,镇政府按村人口500人以下的补贴500元、村人口500人以上的按村人口每人一元的标准,每年给予一定补贴。

■书记点评—— 民俗改革倡树文明乡风 淄博市委常委、临淄区委书记 毕荣青
  农村的高额丧葬债、婚姻债问题,不仅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而且也给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埋下了隐患,老百姓深受其害。
  临淄区通过政府倡导、村理事会具体实施的农村红白事风俗改革,不仅为村民节约了大量金钱和时间,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和经济用来生产、生活,还通过对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不赡养老人等现象进行批判,在农村倡树和形成了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消费观、道德观,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文明行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去年,全省乡村文明行动现场推进会在临淄区召开,临淄区被表彰为首批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区。
  民俗改革,也是临淄区“乡村文明行动”触角的延伸。今年起,临淄区在全区深入开展道德工程建设,以“身边好人”评选活动为载体,旨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倡树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先进典型,促进全区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整体提升。
■相关新闻
婚丧嫁娶39年不摆宴
  □董玉龙 张宇鸿 报道
  本报夏津讯 3月20日,夏津银城街道苑庄村84岁的老人盛玉金去世了。在当地,80岁以上老人去世,谓之“喜丧”,可以大操大办,可是老人的儿子杨长河在村内连个“席面”也没摆,更没有雇吹鼓手。村里为老人举行了默哀仪式,简单、肃穆。
  之所以这样做,村里的“退休”老支书吕兆祥介绍说,婚丧嫁娶是咱老百姓的大事,可是大操大办,富裕的人家相互攀比,条件差的跟风硬撑,形成了奢侈浪费、相互攀比的社会风气。为了刹住这股“歪风”,早在1975年,村里出台了“规定”:红白喜事本村不摆宴席;不雇吹鼓乐队,一切从俭。这项“规定”一出台,就得到群众的热烈支持,并且一坚持就是39年。
  俭办红白喜事,该村还专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村里六七名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吕兆祥也是村里红白理事会成员,他说,他们为村里红白喜事出力,都是义务的,并且尽量为“东家”节省“每一分钱”,就是放几挂鞭炮都是有数的,不能造成无谓的浪费。
  据估算,在当地,一个红白事,村内不办宴席,可以节省近4000块钱;不雇吹打乐手,又可节省3000多块钱。700多人的小村里每年有30多桩红白事,一年就可省下20多万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