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为土家最好的“打鼓匠”送行
2016年03月13日 星期日 北京青年报
◎刘红庆
“打鼓匠”是鄂西长阳一带对红白喜事上吹鼓手们的称呼。“打鼓匠”必须唱奏兼好,他们在婚庆或丧葬活动中打一段,唱一段,人、歌、乐合一。在“打鼓匠”眼里,没有歌手和伴奏的区分,他们适应不同的情绪宣泄氛围,把传承了不知道多少年的“薅草锣鼓”唱成欢乐、唱成悲伤,迎新人、送逝者,一代又一代……
3月12日晚,很多很多的“打鼓匠”云集在宜昌一家医院的殡仪馆里,为他们心目中最好的“打鼓匠”王爱民送行。因为正是爱民的出现,“打鼓匠”才走出了鄂西,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横扫国内顶级民歌赛事的最高奖——民歌擂台赛歌王奖、原声民歌大赛金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群星奖金奖……爱民之后,还有谁敢奢望这样的成就?遗憾的,不只是爱民走了。遗憾的是,爱民只有45岁!
山歌本是命中物,谁把山歌当成事?
湖北长阳县贺家坪镇李家槽村的土家族王家世代为农。爱民爷爷王代焕有了一个到乡政府做炊事员的机遇,算是吃了公家饭。但到了父亲王纯臣,又重新回到了土地。
据爱民的弟弟王爱华讲,鄂西山区的村落,居住不集中,非常分散。王家祖宅距离最近的邻居,也有一两公里的路程。在这偏僻的一隅,旱田多,所以只能种植玉米、红薯、土豆。这些作物收获后,成了爱民一家主要的口粮。爱华回忆说:“水田太少了,我们小时候很难吃到大米。”
父亲王纯臣年轻时以土地为乐,以山歌为乐。他记忆力好,耳濡目染,把乡间“打鼓匠”的一整套技艺烂熟于心。若有一些疑问,再向十多公里外的著名“打鼓匠”张祖怀师傅问一问。于是,在王爱华记事起,父亲就已经是当地有名的“打鼓匠”了。六到十几个“打鼓匠”组成一个班子,在当地叫“家业班子”;他们使用的十件左右乐器,被叫做“锣鼓家业”。王纯臣为首的“家业班子”在方圆几十公里很叫得响……
不过,虽是“家业”,但不是职业。王纯臣一辈子并没有依靠“家业”养家。在传统农业低成本运作的社会环境里,“相互帮忙”成为一种共识。乡里乡亲的红白喜事,王纯臣喊上“打鼓匠”们去渲染气氛。每人获得的,是主家赠予的一块毛巾,或者一双鞋,加一包香烟。王爱华说:“再高级一点,给一个手电筒。”
在“半职业化”、“非营利性”的状态中,鄂西“打鼓匠”不知道已经存在了多少年。但是,随着社会市场化脚步的加快,“打鼓匠”开始挣钱了。如今,谁家办事情邀请的“家业班子”多,谁家就显得气派!
老“打鼓匠”王纯臣没有赶上挣钱的好时候,但距家乡一个小时车程的宜昌“车溪风景区”看中了王纯臣,邀请他和他的班子到景区驻场演出,给固定的工资。在景区唱了三年多,老“打鼓匠”生病回家了。
爱华说:“我父亲性格随和,却很有气场,心肠好,还能说会道。乡邻遇有家庭矛盾,父亲前去调解。他没有读过书,却能替乡亲们写状子、悼词。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文化人’。”
2008年初,老“打鼓匠”病逝。爱华记得,自己婆婆(奶奶)去世的时候,自发来了十三个班子,很令人羡慕。而老“打鼓匠”以歌乐送了无数人,这次,来了更多的班子,几十个,义务唱山歌为他送行。这种场面,民间草根艺人会感到无限欣慰,感到命有所值。
发财岂是寻常事?财产散尽唱山歌!
老“打鼓匠”没有女儿,清一色五个儿子。从大到小分别叫:爱国、爱兵、爱民、爱华、爱龙。爱民行三,1970年农历六月廿三出生。受生长环境影响,爱民和哥哥、弟弟共计“五条汉子”都能唱山歌,但基于山歌养心不养人,而且乡下人普遍认为唱山歌是“不务正业”,所以每人都得有一个“正业”来谋生。
爱民在当地一所像样的高中读了书,返乡务农。他学理发、学木匠,最后选择到湖北很有威望的“蔬菜大亨”王兴国的公司,当种植蔬菜技术员。就在他到湖南推广技术的过程中,认识了小他六岁的“湘妹子”田辉凤,二人最终结成夫妻。
爱民聪明能干,事业慢慢做大了,他承包了几十亩地种植蔬菜。爱华说:“可惜,他运气不太好,那年赶上气候反差大,所有蔬菜都废了。”爱民损失几十万元,血本无归,还负了债。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没觉得唱歌可以是职业的爱民,只好暂时跟上父亲到“车溪风景区”唱歌去了。
这时候,爱民和辉凤的孩子也出生了,于是,小家庭索性把家安在了景区,妻子做饭,爱民跟着父亲为游客唱歌,儿子王浩宇就在台下玩。
爱民本身爱好唱歌,但胆子小,一上台就抖得不得了。在景区第一年演出,父亲在舞台上,爱民在远处搭建的“吊脚楼”里唱,基本上等于是在幕后表演。
为了改变爱民“怯场”的毛病,景区逼着爱民在景区入口,只要有人,就唱。经过景区魔鬼式培训,爱民胆量渐长。2004年8月,在山西省左权县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上,爱民和父亲王纯臣、儿子王浩宇组成“祖孙三代”组合,第一次登台,就获得了“歌王”称号。爱华说:“正是在太行山上,爱民获得了自信。回来,开始把民歌演唱当回事儿了。”
爱民人好,有智慧。一年后,成了景区艺术团团长,工资从原来的1000元升至2000多元。对山歌自信起来的爱民,拉上五弟爱龙一起唱歌,组成“农民兄弟组合”。遗憾的是不久爱龙嗓子坏了,唱不了歌。2006年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在即,爱民的两个合作者中,父亲年纪大,不符合参赛条件;五弟爱龙嗓子故障。于是,爱民临时抓来四弟爱华搭档。爱华本来是不唱山歌的,但是救三哥的急,仓促上阵。仅仅学了三首山歌,爱民爱华“农民兄弟”组合就获得了2007年“中国原生民歌大赛金奖”、2008年央视青歌赛原生态组金奖、观众最喜爱歌手奖。2009年,在四川绵阳,他俩蝉联“中国原生民歌大赛金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在全国群星奖比赛中,他们更如中国乒团所向披靡。第一次他俩以《喊歌》获得金奖第一名,第二次以《鼓盆歌》再夺金奖。为了更有新意,宜昌文化工作者以他俩的金嗓子为卖点,打造了音乐歌舞剧《三峡我的家乡》。正是爱民爱华的杰出发挥,作品获得群星奖金奖。爱民爱华算“三连冠”得主。
2010年,爱民爱华作为“人才引进”项目,进入宜昌市夷陵区文化馆,从事文化传承与文化宣传工作。因为唱歌将爱民这个农民改造成了“文化人”,这是祖祖辈辈的“打鼓匠”从来不敢想的事情……
兄弟最重手足情,农家兄弟情更浓!
爱华比三哥小两岁,1972年农历四月初四出生。1986年,不满14岁还在读初中的爱华,在长阳县歌舞剧团招生考试中吹了吹笛子,就被录取为舞蹈演员。因为出色,又被调入宜昌市葛洲坝艺术团。
爱民的儿子在景区听着爷爷、爸爸的歌玩耍,不油然出口唱的就是祖辈的歌。
一年春节,小侄子拉住返乡的爱华问:“爹(当地对叔叔这么叫),你会不会唱《花咚咚的姐》?”爱华说:“不会。”
“你连《花咚咚的姐》都不会?”侄子瞪着眼很诧异,“快,我来教你!”
从事艺术表演很多年的爱华,跟上只有几岁的小侄子第一次唱起了土家族山歌。
等爱民叫五弟帮忙的时候,爱华只有小侄子给打的这点基础。于是,爱华跟着爱民学习。爱华说:“爱民对于我来说,是兄长,也是师傅,还是搭档。”
哥俩一起参加国外文化交流演出,世博会演出,2009年被推上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这对“打鼓匠”来说,是梦都梦不到的,但兄弟俩实现了。《花咚咚的姐》这首在鄂西流传了无数年的山歌,通过他们的演绎,融入尽人皆知的中华民族民歌宝库。
2015年秋,爱华在武汉演出。爱民途经上海,准备到欧洲演出。那天,爱民觉得不舒服,想到医院看病。同行的人问要不要陪他,爱民可能意识到病的严重性,谢绝了别人的好意,一早独自上医院去了。
检查结果出来,医生说:“你让家人来和我聊吧!”爱民说:“没关系,有什么情况,你告诉我就行。”医生说了实话:肝癌晚期,没有治疗价值。医院出来,爱民照样随团赴欧洲演出。
回到宜昌,爱民没有和任何人提起他的病,在和爱华一起应邀参加《崔健摇滚之夜——宜昌站》演出排练过程中,爱华准备了《花咚咚的姐》等四首原生态民歌的“摇滚版”曲谱,但是,爱民只排练了一次,就坚持不下去了。在宜昌市体育中心,六个乐队排练费时费力,崔健只好放弃了原来的方案,迁就体力不支的爱民,让他们原样演唱原生态民歌。
爱华说:“跟爱民在录音棚,他就直冒汗,在沙发上上气不接下气。因为他一向身体不好,所以也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只按照他说的,是感冒了。”
2015年10月,坚持在文化馆上班的爱民,差点休克了。和哥哥在一起工作的爱华和同事们赶紧送爱民到医院检查,大家才明白爱民病情的严重性,也更懂了爱民的隐忍。
2016年春节,五兄弟都知道这是和爱民的最后一个年了,大家举家连同老母亲胡绍贞齐聚爱民家过节。不知底细的母亲发现三儿子瘦了,精神不及往日。大家都打哈哈:“感冒了,就这样!”
3月11日凌晨,爱华陪着三哥在医院,爱民不行了。爱华拨打已经18岁、正在备战高考的侄子王浩宇的电话,没有接。孩子还在睡梦中,爱民悄悄地走了……
舞台上最好的“打鼓匠”王爱民,总是穿着那么鲜艳,他是笔者眼中最棒的“花咚咚的哥”。而今,哥走了,把《花咚咚的姐》留下,我百度一下,他仿佛又回来了:“花咚咚的姐呀,姐儿是花咚咚,回娘家背个花背笼。哭哭啼啼呀,姐是花咚咚,回娘家呀,背个花背笼……”供图/刘红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