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景德镇5月8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夏子俊 许荣崽)近年来,昌江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通过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制信访,一桩桩旧事了却,一个个疙瘩解除,较好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与辖区的和谐稳定,老百姓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逐年攀升。
创新体制机制,让群众更顺心。信访工作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昌江区以积极姿态构建大信访工作格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及时化解社会矛盾,重点推行“一岗双责”制、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将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信访问题作为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狠抓落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我带着跟我一样有诉求的退役军人来到昌江区,表达自己的想法,区领导非常重视,开完会后,拿出了一整套关于保障我们退役军人利益的方案,最后也帮我们基本解决了遗留问题,我们很深受感动。”家住西郊街道胜利社区的刘某没想到反映的问题解决的这么彻底,心情越来越顺畅。2019年赶上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包括他在内的一批退役军人的诉求,都一一记在罗璇书记的笔记本上,并且安排部门负责人现场一一解答,会后一一落实。现在的刘某时刻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了退役军人和政府的桥梁纽带,在区里的帮助下还打造了一处退伍老兵活动室,建起了退役军人之家。
每年,昌江区的积案化解率都在90%以上,主要领导包案的达到100%。各包案领导亲自走访信访群众,亲自了解信访案由,亲自协调处理信访问题。领导接访、下访、约访和包案,推动了一批突出信访问题的化解。
把心贴近人民,让群众更暖心。放下架子、放下官气与上访群众交流,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法宝。每月,昌江区委书记以及全区县级领导干部,都会走进接访室,接待上访群众,安排有关部门现场听取群众诉求,现场办公解决问题。除每月的接访日外,昌江区创新工作机制,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县级领导多次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与群众手拉手、面对面,真情关心群众诉求,耐心聆听百姓心声。
“彭爷爷,彭爷爷,你来啦!”每次走进许彩云家中,区委政法委书记彭庆鉴都会受到她孙子的欢迎。许彩英是吕蒙乡二亭村村民,2016年6月,昌江区启动桃林段棚改项目拆迁,因为安置方案中的安置补偿问题,许彩英与部分村民先后到村、乡、区信访部门上访。区挂点领导多次与许彩英见面,了解其想法与诉求,通过多次沟通,最后经过统筹规划与各级协调,像许彩英一样的村民统一被安置在了龙塘山安置小区。“很感谢区领导帮我们这些村民沟通协调,还经常到我家里来和我商量,亲自把政策给我们大家伙儿解释,真正的解决了我们困扰很久的大问题,你看我现在住的地方,又干净、又整洁、又有路灯,生活环境非常好!”拆迁后的许彩英脸上的笑容更多了。
昌江区通过县级领导“包真案”“真包案”,集中解决了一大批信访突出问题。尤其是实现领导带案下访,把心贴近人民,到信访群众家中,现场解决矛盾纠纷,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点赞。
坚持源头治理,让群众更安心。基层是群众信访的源头,又是解决信访反映问题的关键。昌江区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和提高基层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在各个乡镇(街道)设立社会治理中心,以政法部门为龙头,以乡镇辖区派出所为主导,整合信访、综治、司法调解和律师、法院以及为民服务中心等部门,办公点设在属地派出所,把一些工作职能前移和整合,进一步提高初信初访办理效率,努力实现让群众“最多访一次”。
“社会治理中心是初信初访群众的第一信访窗口,也是最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地方,真正起到群众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表达诉求与沟通的纽带作用。”时任鲇鱼山镇信访办主任的胡雪花对社会治理非常熟悉,经常带着科级干部或部门责任人第一时间来到社会治理中心,了解上访群众问题与诉求,与其沟通解决。2月26日,鲇鱼山镇凤岗村村民蔡美云来到社会治理中心反映,村委会在其家门口铺的水泥路高低不平,下雨天容易积水影响出行,收到信息后,胡雪花第一时间与村委会核实信息,随后了解到是村民拒绝打通家门口的下水管,导致积水。最后由村里出资,根据村民的要求和意愿,顺利打通了下水道,困扰村民的路面积水难迅速圆满解决。
去年,昌江区大部分矛盾纠纷都是在社会治理中心得到解决,信访工作形式得到进一步好转,既方便了群众,又使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同时扎实做好初信初访,从源头和基层化解信访问题。2019年全年,昌江区进京非访登记为“零”,赴省访下降50%,市热线中心交办件全部按时办结,网上信访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被国家信访局授予2019年度信访工作“三无”县(区)荣誉称号,成为景德镇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信访无小事,点滴系民生。昌江区继续秉持“赢得民心”的理念和“滴水穿石”的精神,信访诉求一件一件的办,坚持不懈的办,努力让群众理解、谅解、高兴和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