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市区的福宁园内,众多市民带着鲜花前来祭奠故人,用环保的方式寄托哀思。
城阳下崖社区的理丧人孙林正以前有好多老黄历,现在好不容易才翻出来一本。
家有去世的人,亲人披麻戴孝、吹唢呐哭喊烧纸的古老殡葬制度,即便在文明化程度日趋提高的中国农村,还是很常见。然而从2007年开始,这一切在城阳区棘洪滩街道下崖社区就销声匿迹了 。人们的观念转变为:亲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孝敬,离世后简朴环保地悼念。这得益于人们观念的日益转变,以及社区服务机构的不断完善和激励制度。
古老丧葬7年前悄然改变 今年77岁的孙林正是一位从业30多年的理丧人。4月4日上午,他正在家忙着发面,准备清明节当天给老伴做点她生前喜欢吃的面食供着。以往经常翻看的老黄历早就被扔到了角落里。“以前谁家去世 ,做子女的不花个万把块钱都怕人说不孝顺。”孙林正对出殡事宜非常熟悉,他经常在村里有人离世当天就被请去当理丧人 ,直到3天后下葬。
而现在 ,村里再有人去世,第二天就会下葬,而且去掉了繁琐的理丧仪式,哪家的亲人如果再穿着白褂子在街上大张旗鼓地办丧事,会被认为“极其奇怪”。2007年,旧习俗开始悄然改变。如今,孙林正不必再抱着老黄历为办丧事的人家查良辰吉时,转而以治丧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帮助他们操持丧礼。
节俭办丧葬写进“村规” 孙文波2004年上任棘洪滩街道下崖社区党委书记。提起目前大家一直遵守的殡葬习俗,他表示这中间还有一段故事。
2007年前后,他的一位家人去世 ,在守完2天2夜的丧后,他和其他几位神情非常疲惫的家属,穿着白大褂走进了火葬场,将亲人火化。一位工作人员对着另一位工作人员说了句:“这一看就是西四社的。”孙文波有些迷茫,他转头看了看另外一家来火化的,发现人家只在胳膊上套了一个黑色的袖箍代表哀悼,与齐刷刷的白大褂相比确实不一样,“要文明一些。”
“所谓西四社,是指城阳区最西边的四个街道,棘洪滩,上马,红岛,河套。”孙文波说。记者了解到,所谓的东、西四社的来历还要从老的崂山区说起。东四社是指沙子口、中韩、北宅、王哥庄四个镇;西四社指红岛、上马、棘洪滩和河套四个镇;还有北四社,即城阳、流亭、夏庄和惜福镇。后来老的崂山区分家,西四社和北四社共八个镇合并为城阳区,以前的北四社被现在很多城阳人称为东四社,这就是现在东西四社的来历。因为这些社大多是农村,也大都保留着农村特有的丧葬方式。
“铺张的丧葬方式,要改。”孙文波作为一个上任不久的“新官”,从那时起便觉得殡葬习俗或许要改改了。“白大褂子真不实用,就到了家里有人去世的时候才穿一穿,平时就叠放起来,这是一种浪费。”回到村里后,他就召集村里的党员、村民代表共 200人左右开了一个会,会议开了大半天,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而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丧葬不再那么繁琐铺张。
最终 ,会议通过这条“村规”并告知村民,在没有收到反对意见之后,下崖社区就于2007年10月份定下了“村规”:提倡厚养薄葬,丧事从简,逝者火化后直接入公墓安葬,严禁办丧事大操大办、雇佣鼓手;严谨使用纸扎制品、披麻穿白等。同时为了进行鼓励,凡是能做到以上规定的,社区出钱对该户人家予以600元补偿。这个规矩也被收录到了《居民管理细则》中。
改变第一户劝了大半天 “村规”虽然定下来了,但是村民还是持观望态度。很多人认为,凭简单的规定就想让大家自古以来的丧葬习俗得到改变无异于痴人说梦。制定出“村规”不久,就有一户人家的女主人去世。考虑到一开始仅凭自觉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孙文波让社区居委会代副主任孙华正前去做思想工作。孙华正与这户人家有一定的亲属关系,让他去做沟通再好不过。
然而孙华正进去说明来意不久就碰了钉子。“女主人的儿女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思想上比较先进,他们的工作很好做;但是叔辈们就没那么容易了,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几位。”孙华正回忆说,到了最后,这家人都关起门来不让他进了。他们认为,不能为了这600元钱就失去了应有的孝道;就算之后村里的福利待遇都享受不到也得讲究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听起来振振有词。
如果第一个不能实施下去,那么“村规”就成了一纸空文。最后他们通过这户人家的党员家属做工作,最终让这家人同意实施节俭丧礼。
丧礼上,不见哭嚎三天的家属,不见频繁的烧纸、繁多的纸扎制品,更没有大白褂沿路哭嚎和撒纸钱,只有吊唁的亲属来看望,双方互相鞠躬。第二天老人下葬,少了很多步骤。
孙文波说,这家人完全“不差钱”,如果真按照以往的流程办丧事,加上这3天子女们还得请家族的人吃饭,几桌下来起码要花个一两万,而这样一弄基本没有额外的花费,村民都感觉清爽了很多。“除了物力,人力也大大节省了,以前夏天的时候一家子挤在屋里哭嚎,而且要哭出大鼻涕来,拖得越长,说明越孝顺。”通常3天下来所有人的嗓子都哭哑了,更有很多人哭得中暑病倒,之后要缓一段时间才能正常工作生活。
■制度
“村规”发力还要有经济保障 “其实这个村规的本意,是要人们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孝顺,别等到人没了再想弥补,在形式上做些无用功。”孙文波说,“因为赡养老人而引出的家庭矛盾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以前有没有我不敢说,但是起码现在,这个2000多口人的社区是没有不好好赡养老人的。”孙文波说,他们社区采用村企合办的方式进行管理,因此在他刚上任的时候就制定了社区的《居民管理细则》,其中详细规定了每个人要尽的义务和将能享受到的权利。
记者翻看该细则,发现它涉及到社区卫生、家庭婚姻等8个方面,而细则后头则用表格的形式用以记录居民参加社区活动尽社区义务的事项和时间,其中“亲孝”要求子女必须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如果有听到任何老人不满的意见,该居民家将享受不到年内任何福利待遇,而每年发放的福利待遇是价值千余元的生活用品。
除了福利外,该社区每年都会评选文明家庭,近年来还开始举办运动会。“有的项目必须是婆婆和媳妇一起参加的,就是为了促进家庭和谐。当然了,得奖的家庭奖品也很丰厚,去年我们的运动会就发了4万余元的奖品,今年4月26日又要举办第二届了。”据介绍 ,他们社区7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会发放100元补助款,重阳节也会发放福利,老人手里有钱,经济上的相对独立也是子女赡养父母不攀比、多尽孝的因素之一。
孙文波认为,在平常对老人好,即使在丧葬的时候不那么铺张,照样也不会有人说不孝顺,“更何况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孝顺才是真孝顺。”
■影响
农村理丧人转型成免费帮办 古老的殡葬制度如果从孙氏祖先在这里定居开始算起,距今也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孙林正做了30多年的理丧人,以前每到有人碰上白事他都去帮忙,人家也会给钱表示感谢。但是自从“村规”发力后,社区为此还专门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将他和其他两位经验丰富的理丧人“收纳”进来,社区给他们发工资,要求是每户人家遇到白事的时候都要免费帮助。
孙林正说,自己干了这么多年的理丧人,也深深感受到以往传统丧葬方式的不足。“孙文波介绍说,目前在棘洪滩街道还有一个社区是采用了同样的丧葬方式。“农村的丧葬祭奠方式要做到完全环保是需要时间的,还需整个社区的努力。”
孙林正说,以前光是在殡葬的时候用来算吉时的老黄历他就有好几本,如今都不知放哪了,费了好大劲才找出几本来给记者看 。“现在这些都用不到了。”他说自己跟儿女也说过多次,等自己百年之后更要节俭、绝不在形式上铺张。
■链接
丧葬费政府买单已免除8000万元 从2012年6月1日起,青岛实施基本殡葬服务项目免费政策。免费政策不仅惠及青岛市户籍的城乡居民 ,还包括与在青企事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金1年以上并办理居住证的外来务工人员等。免除的基本殡葬服务项目共6项,包括普通殡仪车遗体接运,车辆、遗体消毒,馆内遗体搬运,1天内遗体普通冷藏,环保型火化炉遗体火化和1年内金属全封闭架骨灰寄存等,一次能省1000元左右。
据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按照平均每年至少4万去世居民享受到这个政策来算,至今约免除了近8000万元。文/图 记者 郭玉华(署名除外)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