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理念入民心,文明祭扫让清明更“清明”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06 14:02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每年4月初的清明节是中国老百姓最重视的传统祭祀节日之一。

  与往年相比,今年清明期间,祭扫方式更趋多元,鲜花祭祀、集体公祭、网络祭祀等绿色文明祭祀之风日兴,清明节逐渐回归“清净”与“文明”。

  现场祭扫:文明有序,拿鲜花的占主流

  刚刚过去的双休日,一些市民“抢着”好天气出门祭扫先人,我市迎来一波清明扫墓高峰。

  在普觉寺、隐龙山、西天寺、岱山、雨花功德园等墓园,前来祭扫的市民陆续进入墓区,现场秩序井然。

  改造一新的公厕、摆放整齐的红杜鹃、迎风飞舞的风车、亭廊小憩的长椅、免费接送老人的接驳电车、随处可见的洗手池,改变了人们对墓园的传统印象。

  “今年清明,我们推出20项惠民便民举措,包括免费提供鲜花换纸钱服务,免费提供心愿祈福卡、免费提供生态葬安葬、免费提供便民饮水点等。”隐龙山墓园经理谢文喜介绍。

  为了确保祭扫安全,隐龙山墓园还添置了5处消防栓、124个摄像头以及一键求助呼叫系统。据悉,该墓园今年还在周边道路开辟可容纳1000辆车的临时停车场,缓解停车压力。

  “我们预计清明节当天,将达到祭扫最高峰。”普觉寺墓园经理杨凌说,一般祭扫的高峰时段在早上8时到上午11时。建议市民朋友尽量避开清明节当天上午的高峰时期,选择错峰出行、祭扫。

  多年来,我市开展移风易俗、文明祭扫宣传,倡导广大市民文明低碳祭扫,不燃放鞭炮,更多市民选择以鲜花祭扫,表达追思。

  “父亲母亲生前非常恩爱,也很浪漫,我们特意准备了一束百合、一束菊花。”在雨花功德园,前来扫墓的赵先生说,用鲜花寄托哀思,这份情感不变,而且更加低碳环保。

  “相比以往清明节,墓园祭扫时用鲜花表达情意的市民占了绝大部分。”市陵园管理中心负责人说。

  集体公祭:寄托哀思,渐成悼念新方式

  今天,我市“慎终追远 情存江海”主题公祭活动在八卦洲洲头公园举行,630余名江葬亲属参加了公祭活动。

  当天,活动结合清明主题,以诗朗诵、器乐演奏等形式,宣传移风易俗,展现清明文化。其间,穿插殡葬知识问答,在增加互动性的同时达到宣传殡葬改革政策的目的。

  “江葬挺好的,骨灰撒入长江,流入大海,不占用一点资源,不给后人添麻烦。”市民高女士说,她今年66岁了,家里已经有爷爷、母亲、弟弟以及公公婆婆等5个人选择了这种生态环保葬式,她和老伴已经商量过了,他们的“身后事”也都会选择江葬。

  南京自1991年开始组织江葬,至今已成功举办41次,约1.36万人选择逝后与江水同眠。

  “随着我市殡葬设施不断完善,移风易俗宣传持续加大,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了不占或少占土地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目前,全市已有近5万余人选择生态葬,15.52万人进入骨灰堂安放,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31.73%,绿色环保生态理念渐入人心。”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人数持续增高,我市除了多次为生态葬逝者举行集体公祭仪式,还尝试开展各种新式的纪念方式,比如音乐追思会、诗歌朗诵会、寄送“天堂”卡片等,让人们与逝去的亲人平静“对话”。

  据悉,今年我市各区还将组织社区共祭。“我市从2010年开始推行社区共祭活动,全市累计已有数万名居民参加,以这种文明祭扫方式,缅怀英烈、感悟生命。社区共祭不仅能有效减轻公墓集中祭扫的压力,也为老年人、残疾人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悼念亲人的新平台。”该负责人表示。

  网络祭奠:借力“互联网+”,推广云祭扫

  “清明念故人,网上寄哀思”。除了鲜花祭祀、社区共祭,网络祭奠成为新风尚,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通过“网络墓园”“云祭扫”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

  远在国外的刘先生轻点鼠标,就为逝去的亲人建起一座“网上纪念堂”,弥补了今年清明期间无法赶回南京老家祭拜先人的遗憾。

  刘先生还将“网上纪念堂”的链接发给亲友,亲友通过点击网页上设置的送花、鞠躬等按钮,在网络上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作为一种全新的祭祀方式,网上祭祀近年来逐渐兴起。目前,我市一些陵园建有网上纪念馆。其中,访问量最大的一个纪念馆达到200多万次访问量。

  在线祭扫平台“宁思念”也为南京市民提供免费在线祭扫服务。据悉,该平台在线祭扫模块会根据节日、祭日手动选择相应的主题背景,免费提供当季的时令水果和蕴含民俗文化的食品素材作为供品;分享链接,便于将私密纪念空间推送给亲友,强化了网络空间家族共祭、尊老敬祖的归属感。

  “祭扫重在表达哀思,千百年来,我们祭奠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不变的是我们对亲人的思念。传统习惯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做出相应的形式变革而同时保留精神层面,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清明寄托哀思的核心精神一直没有改变。”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友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