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通讯员 鲍非非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景正华)60岁的李玉宝和62岁的李玉生,听名字、看年龄,很像是一对亲兄弟。两人都住在南京市鼓楼区小市街道东井一村小区,都因为小时候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腿部残疾,都以皮匠为生,修鞋、修包、换拉链……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事实上,李玉宝、李玉生不是兄弟,也不是亲戚,两人的年龄相仿、名字相似,纯属巧合。不过,相似的故事却把两个人的命运紧紧相连——在小市街道东井亭社区两个“小实市”便民服务亭中,漂泊了大半生的他们都有了一个自己的小小空间。在这里,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撑起各自的家庭,同时也用好手艺和优服务默默回馈居民。
近日,记者探访“小实市”便民服务亭,切实体验到小巷之中的温情,以及基层社会治理中双向奔赴的感人故事。
东井亭社区党委书记卢文清介绍,今年年初,小市街道发布“小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以“办好小实事、理好小市事”为出发点,从居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关键小事”入手,用小实事推进微幸福、服务大民生。社区响应“小实市”工作理念,主动将两个闲置的小亭子打造成了“小实市”便民服务亭,一来给摆摊设点的困难群众一个遮风挡雨的谋生空间,二来也借此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引导更多居民向善行善、互帮互助。
李玉宝、李玉生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没有轰轰烈烈的举动,完全靠自己的手艺生活,同时也在默默帮扶他人。“李师傅是小区里有名的好皮匠,干活认真、待人实诚。”由于游泳包的拉链坏了,居民陈健专程找到李玉生修理,“这些小事他不肯收钱,还有遇到困难老人,无论是修鞋或者修包,基本都是分文不收。有的时候,老人实在过意不去,就会买两个饼或者包子送过来……”
小巷子不仅有烟火气,更有人情味。李海霞、王军夫妻俩都是裁缝,以前有个小门面营生,后来门面被租户收走了,两口子为了节省费用养活一家人,就在小区里人多的地方摆摊谋生活。“社区有时候组织公益活动,两口子都会主动参与,帮助居民义务缝缝补补。”卢文清说。
正因为如此,这次“小实市”便民服务亭打造好之后,卢文清第一时间想到了李海霞夫妇,两人也就有了十几个平方米的空间,不用再为刮风下雨发愁了。“手艺人靠的是服务态度好,还有价格低廉。我从15岁开始做裁缝手艺,现在一个女儿读大学,一个也上高三了,很知足。”李海霞的笑容朴实、真诚。
感受“小确幸”的还有67岁的陈冬林,他有磨刀的好手艺,这几年又自学了理发,“为老人剪个头、刮刮脸,只收5块钱。”陈冬林乐呵呵地说,这种平静、安宁的生活,或许正是都市中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所追求的美好。
东井亭社区身处老旧小区之中,居民基本都是昔日南京734厂的退休职工——打造“小实市”便民服务亭,社区既考虑了性价比,也充分考虑到了人文因素。“我们请来原734厂负责工会宣传的刘福康老人当顾问,从他这里找到了当年工厂发展变迁的图片,然后按照小巷印记和工业印记两个风格进行了打造。”卢文清说,“这样的话,居民休闲、聊天多了话题,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和谐。”
小市街道“小实市”便民服务亭,就像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流淌的岁月,延续着小巷故事,让居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