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走上申城街头调研小店生存环境 希望留住这点烟火气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27 01:15

  代表委员走上申城街头调研小店生存环境

  留住街头巷尾的这点烟火气

  最近,一篇题为“抢救上海小店”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小店的命运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昨天中午,利用午休与会后时间,市人大代表朱柯丁与市政协常委邵楠一同走上街头,实地调研上海特色小店的“兴衰存亡”。

  消失的街头小店

  他们先来到东平路5号,这里已是人去楼空,只有门板上残留的斑驳痕迹,依稀可以辨出“天泰”二字。与天泰一样“挥一挥衣袖”告别的,还有它的“邻居”青珑工坊、藏云兰纳、Sasha's酒吧……

  去年底,因上音附中用地扩容,东平路上的小店纷纷搬离。这条四百多米的小路,闹中取静,闲适优雅,向来以文化底蕴闻名,如今漫步梧桐树下,沿街店面门窗紧闭、空无一人,只剩落叶和回忆。

  看到这样的情景,代表委员惋惜不已。“十几年前我来到上海,就是在这里第一次吃的泰国菜。”邵楠委员说,中国的最北面和最南面他都生活过,从辽宁到杭州,再到深圳、北京,最后留驻上海,选择在浦西定居,就是因为街头巷尾的这份烟火气。

  同样受到他们关注的还有店招。在斜土路东安路的一侧,沿街商铺店招都按统一样式定制,颜色也只有黄白两种,分明该是千姿百态的店,却都长着同一张“脸”。邵楠委员直言出现了“选择困难症”,分不清是卖鞋的还是吃饭的。再看道路对面,部分原有商铺早已被一堵墙面取代,却还刷着灰色招牌,看着实在有些触目。“这条路右边就是中山医院,左边是高层住宅,其实,在这里生活的百姓还是需要街边小店的。”邵楠委员说。

  朱柯丁代表认为,上海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特色,就在于海纳百川与多样性,不能因为一时的管理刚性要求,就将其粗暴地抹除。“这些特色小店,可能开了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形成是困难的,而消失却在一夜之间。”

  未来的百年老店

  调研街头小店的路上,也不乏让人欣喜的收获。靠近衡山路口,一家餐厅Green&Safe正在营业,成为东平路上的“独苗”,冬日的午后,不少市民游客沿街而坐,喝茶聊天,人气颇旺。

  行至街角,代表委员又发现了一家专卖瓷版画工艺品的小店,它静静坐落在衡山路1号。店内,装饰典雅,音乐轻柔,充满戏曲脸谱、梅兰竹菊、旗袍佳人等传统元素。店员说,这家店已经开了十多年,平时生意不错,来的外国顾客挺多。

  “一个小店能够在某个地方持续经营,就有它存在的理由,政府应该好好保护。”邵楠委员说。除了关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延续城市的人文与温度以外,这些小店还代表着上海真正的底层商业生态。

  “上海的营商环境不仅在于大企业、大商业,也在于路边的小商业环境。”在日前召开的“转变政府职能 优化营商环境”专题审议会上,朱柯丁代表提出要关注和拯救路边小店的建议,引起代表们的共鸣。

  “上海现在要打响四大品牌,其实我觉得,街边小店在这里头就占了三个:上海服务、上海购物、上海文化。”朱代表认为,对标国际营商环境,除了世界五百强,也要有百年老街上的百年小店。“这些已经生存了5年、10年甚至20年的小店,恰恰是未来百年老店的基础。除了保护现有的百年老店品牌,在存量商业区域规划调整中,我们对民间自然生长起来的商业品牌也要更加包容。”

  政府能做些什么

  要谈保护,首先必须厘清:街边小店为什么会逐渐消失?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能够做些什么?

  在朱柯丁代表与邵楠委员看来,小店无法维持经营、逐渐消失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小店遭受房租、电商、外卖平台等市场冲击,有的不符合证照办理条件,还有的则因为房屋产权归属于高校、军队、街道等不允许开展有偿服务的主体等。

  对此,代表与委员建议,应当一事一议,对症施“策”。

  “一些小店缺乏完整证照,并非不愿意办理,而是客观上不能办理。”朱柯丁代表说,政府保护百姓安全、责令无证店家关停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像东平路这样因为房屋产权归属问题被迫停业,或无法办理证照的,能否多方协调出一个好的方案,让这种业态在特定环境中生存保留下来?“主观上的困难可以由企业自身来克服,但对于确实客观存在的问题,希望政府能够主动介入,协调帮助。”

  邵楠委员建议,政府应该到现场去发现实际问题,从督办变为协办,用清单式的方法帮助百姓解决问题。对于已经停业的特色小店,可以主动邀请店主座谈、了解需求,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关了之。

  而对于那些的确难以迁回旧址的,还可以考虑异地重开。“比如,参考石门路、吴江路等,集中打造一批可以办理证照的场所,把一些老百姓希望保留的小店迁进去。”邵楠委员说。   本报记者 杨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