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湖山公墓力争年底前建成生态葬示范点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27 12:35

  昨天,记者从淳安县民政局了解到,淳安也已开始推广树葬、花坛葬和骨灰堂等节地生态葬法,计划在湖山公墓8区修建1个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不保留骨灰树葬、花坛葬示范点,力争今年底完成。

  湖山公墓生态葬示范点计划年底前完成

  “生态葬示范点的设计从年初就开始了,我们划出500平方米的土地,建一个大的树葬点和若干的小型花坛葬点。”淳安县民政局殡葬管理所所长徐斌介绍,“目前已经完成设计,将进入招标建设阶段,力争今年底前建成。”

  徐斌表示,这样的安葬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土地占用,而且能够做到循环利用。“逝者的骨灰会被放到可降解的骨灰盒中,按照一定的距离间隔进行填埋,只需要2-3年的降解周期,这块土地就可以再次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采用这种方式安葬的淳安县户籍居民,承办其丧事的直系亲属可以获得一次性奖励5000元。

  但当提及是否有市民前来询问生态葬时,徐斌说,对很多人来说,这还是一个新事物,还是要多靠引导。

  那生态葬在整个杭州的情况如何呢?杭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陈珺介绍,目前杭州每个经营性陵园的都设有生态葬点,而且农村生态公墓建设覆盖率已达到99%。公众对生态葬的接受程度也比以往提高了不少。比如江葬,近三年每年选择在钱塘江安葬的人数都在100人以上,而以往只有50人左右。

  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态葬法在推行多年后,入葬率还是不高。据悉,在经营性陵园里,不保留骨灰的纯生态入葬率只有2%。

  传统观念使生态葬遇冷

  市民对生态葬究竟是抱有何种看法呢?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大家的看法也各有不同。

  “生态葬?”正在小区边乘凉的大爷听到这个词后愣了一下,解释后他连连摇头,“埋在树边、花边,也太随意了吧!”

  “就是,这个年轻人可能还能接受,我们上了年纪的还是算了。”身旁的几位也附和道,“我的小孩要这么做,肯定要被人骂不孝的。”

  正在购买水果的翁先生表示,他的父亲刚刚在半月前离世,几个兄弟姐妹经过讨论,决定以海葬的方式安葬父亲:“我父亲生前常说,自己在活着的时候享受了那么多社会资源,离开后也就不要再占用土地了,我们全家也都支持他的想法。”

  但是一旁的店主听到后摆摆手说:“那我是不能接受的,中国人老话,入土为安,葬到海里总归不是那么回儿事,而且清明上坟,让亲属到哪里去祭拜。”

  记者总共采访了16位市民,只有2位表现出愿意尝试生态葬的殡葬方式。

  陈珺也根据她的工作经验,总结了几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另外,陈珺表示殡葬方式的选择权,主要还是掌握在逝者亲属的手上,如果他们的思想不能达成一致,那也是很难施行下去的。

  国外探索回馈自然殡葬方式

  其实,在国内遇冷的生态葬, 在国外早就不是一件“新鲜事”,他们甚至开始探索能够回馈大自然的殡葬方式。

  据有关媒体报道,早在1993年,英国就开辟了全球第一个绿色殡葬陵园。上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也创建了第一个绿色墓地,这些墓地没有任何人工建筑,周边环境也尽可能保持自然状态,绿色安葬的骨灰盒或棺木也都采用降解材料。

  瑞士还推出了“骨灰钻石”技术,即用死者骨灰中的碳,制造出可佩戴的“钻石”,这种方式既能节省土地资源,又可以贴身佩戴,以表哀思。

  瑞典甚至推出液态氮殡仪馆,将遗体置于零下18℃的环境中冷冻,然后将其放在可降解的棺材中,再放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态氮里。遗体会分解成小颗粒,过滤重金属后,可以给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

  对此,陈珺表示,殡葬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之前争议很大的土葬改火化,杭州从1985年开始全面推行,在经过20年的努力后,才在全市域实现100%。所以还是要加强宣传来引导公众,随着环保意识和节地意识的增强,大家才会慢慢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