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锋 陈小丁 报道 4月4日上午,东三里“村两委”成员正在村殡仪馆前商议殡仪馆改造扩建规划事项。
□本报记者 李 梦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许永飞
扭转旧俗——
113位逝者“骨灰”入堂供奉
“现在,村里逝者火化后骨灰盒一律放入村骨灰堂供奉,严禁土葬。”3月27日,在冠县斜店乡前社庄村陵园,管理员许长江将整理好的逝者信息卡放入档案盒后告诉记者,前社庄村2001年建起骨灰堂后,已经放入113位逝者的‘骨灰盒’了。
村党支部书记许士强介绍,前社庄村人口1980人,耕地2230亩,蔬菜种植面积1800亩,是蔬菜种植专业村,因此土地尤为金贵。按以往丧葬旧俗,老人去世后需要入土封坟头,“坟头”越大,人丁越兴旺,因此,逝者火化后二次装棺、入土封坟头现象屡禁不止。“一座‘坟头’至少占1分地,在土地资源紧缺背景下扭转‘入土为安’的旧观念势在必行。”许士强说。
为避免火化后二次装棺再起坟头,前社庄村投资5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9.9亩的骨灰堂,设置了2100个骨灰盒位。开始,村内少数村民由于受传统的入土为安思想观念束缚,拒绝将逝者“骨灰”安置到骨灰堂供奉。后来,村干部分组到村民家里做工作,带他们到新建的祠堂实地参观,最终所有村民都接受了这种殡葬方式。2010年,前社庄村建成中心社区,村民大都住进了楼房,为解决住进楼房群众、家人去世后无法设置灵堂的问题,村集体又投资8万多元,在骨灰堂大院内建起了殡仪厅。
“按目前前社庄村自然死亡率,陵园骨灰堂可使用200年,不会再占一分地。”村农业支部副书记许西洪说。
节俭办丧——
去年全村白事节约4.8万元
任仲信是冠县清泉街道东三里村村民。几天前,他母亲去世了,为母亲办丧事,他省了8000多元。
“任仲信的母亲83岁高龄,过去像这样年纪的老人离世,算‘喜丧’,需大操大办,在家里摆放五天五夜,仪式繁琐,花费至少得1万多元。”东三里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刘秀光说,实行殡改后,村里将“厚养薄葬”、“白事不摆席,一律‘一碗端’”、“不准请乐队、吹喇叭”、“三天丧”等新规写进村规民约,倡导生前多关心照顾,逝后节俭办丧。“丧事简办,棺材、看风水、雇吹打手等费用都节省下来,用的人手少了,再加上招待不办酒席,骨灰免费存放村骨灰堂,这样一来,办丧事的费用省下来了。”刘秀光说。
东三里村党支部书记张炳法介绍说,村里选出了4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村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对村里的婚丧嫁娶事宜由村红白理事会统一管理,控制村内红白事的规模和标准。“通过移风易俗,倡导节俭办丧,村民普遍认可了这一理念。”张炳法说,去年,全村仅在白事方面就节约了48000元。
健全服务——
推进殡葬改革良性运转
“现在很多村都将婚嫁丧娶文明节俭写进了村规民约,各个村也都为此作出了不同的努力,如修建祠堂、成立红白理事会等,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效果。”冠县民政局副局长李书强介绍说。目前,冠县754个村都建立了红白事理事会,建成骨灰堂68处,公益性墓地89处。
为推进殡葬改革良性运转,冠县将殡葬改革工作纳入了全县综合目标考核,县、乡镇(街道)、村层层签订殡改目标责任书。将殡葬救助保障等公共服务支出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健全殡葬公共服务投入和稳定增长机制,把行政引导与政策激励结合起来。率先实行了覆盖全县居民的免除基本火化费的惠民政策,建立了以殡仪馆为核心,乡镇(街道)、公益性骨灰堂设施为依托,村(居)红白事理事会为基础的殡葬服务网络,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殡葬改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南京丧葬一条龙电话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17366002034.cn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