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4日连云港讯 清明节前夕,东海县青湖镇青西村村民鲍俊树一大早就手捧着鲜花,带着水果,来到了村里的公墓祭奠先人,寄托哀思,表达对他们的怀念之情。自1991年建成公墓以来,青西村的村民们在每年的清明节,都像鲍俊树一样,纷纷带着鲜花和水果,来到村西的公墓里,为逝去的先人扫墓,进行文明祭祀。33年来,青西村认真落实殡葬改革政策,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倡导村民树立“厚养薄葬”的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
青西村位于青湖镇驻地西侧,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320多户农户,总人口1380多人。早在1991年以前,青西村和其他村一样,村里有人去世,也使用棺材,实行土葬埋坟,既浪费钱财,又占用耕地,丧葬陋俗盛行。为了破除这个陈规陋习,青西村两委一班人集思广益,反复研究,从节约土地而且又能让村民接受的角度出发,决定在村西废地上建造一座公墓。
1991年清明节,在广泛征求全村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青西村投资3万多元建成了一座地下“宫殿式”与地上“花园式”为一体的公益性公墓,取名“西滩公墓”,并由党员干部带头将自家分散在农田里的祖坟迁入公墓。公墓占地仅1.4亩,地下为大、中、小三个圆柱体套建结构,外圆直径12米、内圆直径1.5米、高2.4米,利用圆柱体的四壁建成小方格安放骨灰盒,并配有专门的通风口;公墓顶上建成8圈圆形碑墙,用于将过去分散在大片农田里几百年的老祖坟迁移进来,四周栽植香樟、雪松等绿化苗木,美化公墓环境。
在公墓使用至今的33年里,青西村两委干部虽然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文明做法始终没有改变,移风易俗的接力棒一任接着一任传了下来,村民们也形成了厚养薄葬、文明祭祀的思想共识。据估算,青西村公墓按照目前的承受能力,可安放4000多个骨灰盒,能够满足全村人300多年的殡葬需求。
最近几年,为了保证公墓能够长期更好地使用,青西村多次对公墓进行加固改造,先后对公墓地下部分的墙面进行了粉刷、铺设了地板砖、更换了不锈钢材质的骨灰盒安放架,在公墓入口处安装了玻璃门,公墓地上部分也重新粉刷装饰了一遍,使公墓内外环境焕然一新。“我们村公墓有专人管理,每年组织人员定期打扫,发现有破损的地方,马上修复,为村民们前来祭奠先人提供干净整洁的公墓环境。”青西村公墓管理员徐洪杰介绍说。
厚养薄葬,惠泽当代;节地安葬,造福子孙。青西村公墓使用33年来,成功探索出了一套破旧俗、树新风的殡葬改革新模式,村里不仅形成了文明墓葬、移风易俗的新风尚,还节约了300多亩耕地,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标杆。“我们村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节地生态安葬的要求,引导村民自觉破除封建迷信和丧葬陈规陋习,将逝者的骨灰盒全部送入公墓。现如今,村民家里办一个丧事至少可节约五六千元,勤俭持家、文明办事在村里已蔚然成风。”青西村现任党支部书记鲍新说。(董辉)
标签:公墓;西村;村民
责编:季昱希 崔欣
中国江苏网4月4日连云港讯清明节前夕,东海县青湖镇青西村村民鲍俊树一大早就手捧着鲜花,带着水果,来到了村里的公墓祭奠先人,寄托哀思,表达对他们的怀念之情。自1991年建成公墓以来,青西村的村民们在每年的清明节,都像鲍俊树一样,纷纷带着鲜花和水果,来到村西的公墓里,为逝去的先人扫墓,进行文明祭祀。33年来,青西村认真落实殡葬改革政策,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倡导村民树立“厚养薄葬”的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青西村现任党支部书记鲍新说。
中国江苏网4月4日连云港讯清明节前夕,东海县青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