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邑深化殡葬改革,倡导丧事简办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5 00:06

□本报记者马乐本报通讯员任清松钟万里

又到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 4月1日,在临邑县邢侗街道北街村公益性骨灰堂内,管理员李树英一边整理卫生,一边告诉记者,北街村的公益性骨灰堂自2008年建成后,目前已经存放了130余位逝者的骨灰。

北街村地处县城以北,共有300余户1200多名村民,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土地面积逐年缩减。“按以往丧葬旧俗,老人去世后需要入土封坟头,坟头越大,人丁越兴旺。 ”村委会主任马秀胜介绍,“在土地资源紧缺背景下改变‘入土为安’的旧观念势在必行。 ”

近年来,临邑县大力推行殡葬改革,在全市率先实行村级公益性骨灰堂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村级骨灰堂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扶持政策。对新建村级公益性骨灰堂,县财政每处给予1至2万元或按照建设规模不低于30%的资金补贴,各乡镇街道也通过资金投入或帮扶建设材料的形式进行扶持。

为解决先人和后人争地难题,响应全县村级公益性骨灰堂建设,北街村早早建起了占地170多平方米的骨灰堂,设置了近600个骨灰盒存放位。还在骨灰堂大院内建起了殡仪厅,解决村民搬进楼房无法设置灵堂的问题。

在骨灰堂开建之前,北街村村干部给村民算了一笔这样的账:传统殡葬,即便是用最普通的红松棺材也要3000元,一块墓碑1000元,而建设公益性骨灰堂后,这些费用都节省下来。另外,骨灰堂就建在村子附近,村民祭奠也方便。

骨灰堂用上了,村民的殡葬习惯也因此发生了改变。“我们提倡厚养薄葬,村里有人去世了,一切从简,红白理事会负责操持,基本不到一天就办完了,也就几千元。 ”马秀胜说。“过去上坟祭祀,又是烧纸又是放炮,到处烟雾缭绕。现在大家都把先人请进了祠堂,祭祀时擦擦牌位、摆上鲜花,既省钱又环保。 ”村民李彪说。

截至目前,全县各级已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建成并投入使用村级公益性骨灰堂145处,累计迁出旧坟近4000座,实现了年减少坟头1400余个,年节约土地20余亩,全县骨灰安葬逐步实现从“入土”到“入室”的转变,被评为“全国惠民殡葬政策先行地区”“全省殡葬改革示范单位”。

此外,临邑率先出台惠民殡葬政策,免除城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等9类人群的基本丧葬费用,自去年9月7日开始,又实行四项基本殡葬服务费减免政策,普惠全县群众。投资1500余万元,建设县逸安公墓,解决城区居民安葬难题。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全面倡树文明丧葬新风,全县普遍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修订村规民约,严刹大操大办、讲排场的不良之风。县城及建成区周边范围内90%以上的村庄均实行“一天丧”;全县村庄全部取消了鼓乐队;兴隆镇90%以上的村庄改丧宴为大锅菜;恒源街道李家胡同村规定每场丧事开支控制在3000元以内,孝衣改黑纱、不装棺二次葬、不摆丧宴。据统计仅丧事从简一项,全县每年可节省开支近500万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而移风易俗又是乡风文明的重中之重。殡葬改革抓住了移风易俗的‘牛鼻子’,不仅杜绝了攀比之风,还给老百姓减轻了经济负担。 ”临邑县民政局局长刘兰波说,“今后将继续坚持公益便民、节地生态、因地制宜、移风易俗的原则,大力开展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今年规划建设7处乡镇公墓和84处村级公益性骨灰堂,力争到2022年,每个乡镇都要建设1至2处乡镇级公益性骨灰堂,全县所有村居建起规范化的村级公益性骨灰堂或树葬公墓,让‘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的理念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