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从前的读书人来说,能在科举考试时高中功名是一生最重大的事情。那时每到发榜之际,就会有专门给人报喜的队伍上门前来祝贺。有考生的人家,只要一听到锣声、鞭炮声、弯号声,便可知道自家的人中举了,于是就迎出门来,打躬作揖地答谢贺喜队伍。“嗬……嗬……”的弯号声尤其像人在高兴时发出的大笑。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上海市民间器乐曲集成成果展览会》上展出过来自祖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一件民间乐器,它以其特有的结构、造型及吹奏的音色吸引了各界代表,也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重视。对于这件乐器的历史、演奏形式和使用场合,大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是一件铜制的发单音的吹管乐器,崇明民间称之为“弯号”,又名“小铜角”(崇明艺人把直筒的多节“号筒”称为“大铜角”)。乐器铜制,分两节,由上管和下管两个部分组成:发音极为洪亮。
据专门研究民间音乐史的原崇明县文化馆的副研究员王霖先生称,弯号是我们崇明地区独有的一种民间吹奏乐器,全国其他地方迄今还未见到过。弯号的形状有点类似于藏族地区的号筒,但是没有号筒那么长。它的声音也有点类似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胡笳,但是发出的声音远没有胡笳凄凉悲壮。仔细看看,倒是觉得它和南非世界杯期间球迷手中的呜呜祖拉有点像,只不过弯号的吹管在和号口连接处打了一个近90度的弯。它一般由两只组成一对,发出无调门的高低音:“嗬……嗬……”
要说起弯号来,它可谓源远流长。民间相传,明朝洪武年间,岛上有个铜匠出身的吹鼓手吗,有一次自己动手制作了一支“招军”(直筒的吹奏乐器)埋在有次吹奏过程中不慎被跌坏,其喇叭口的上方也跌弯曲了,懊恼之余把它随手丢在家里。家中小孩见了,拿那折断的“招军”套在一起,胡乱一吹,没想到发出了庄重的“呜呜”声。铜匠由此受到了启发,动手将其改制了一番。第二天,他外出做生意时,把带在身边的乐器一吹,立即把周边的人吸引了过来,纷纷打听这是什么乐器。因其形状是弯的,铜匠信口回答叫弯号。就这样,这件乐器在崇明岛的民间艺人中流传了开来。
弯号在早先的崇明,一般派如下几种用场:官家出巡时,庙会行街时,功名成就时,举丧吊唁时。
旧时县衙门里的官吏出巡民间时,为了替自己摆排场、壮声威,队伍的前头除了用大锣开道外,还需要一对弯号配合。这样,“哐……哐……”的锣声伴着“嗬……嗬……”的弯号声,可传至几里路开外,何等壮观,何等威风!平民百姓听见后会立即避开让道。
先前庙会在行街时,更是各种民间乐器大会串的时分。弯号排在牡丹亭行街队伍的前头,作为开路乐器,替行街中的城隍老爷、妈祖娘娘打道。其形式之隆重,气派之森严,让人平添几分对神灵的敬畏。
对于从前的读书人来说,能在科举考试时高中功名是一生最重大的事情。那时每到发榜之际,就会有专门给人报喜的队伍上门前来祝贺。有考生的人家,只要一听到锣声、鞭炮声、弯号声,便可知道自家的人中举了,于是就迎出门来,打躬作揖地答谢贺喜队伍。“嗬……嗬……”的弯号声尤其像人在高兴时发出的大笑。
人死后要办丧事。以前在治丧时亲友前往吊唁,大都手提几大串纸锭(一万为一大串)。丧家的门前,早已高高地竖起了幡杆,并有两个拿着弯号的人候在两边。一有吊唁者来,便鼓着腮帮吹奏出声。主事者听到后,就会出门将吊唁者引至灵堂。
随着封建王朝的推翻,科举制度的终止,弯号已没了在县衙门官吏出巡及读书人中榜时吹奏的机会。再后来,庙会也日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弯号的功能只有在丧事人家派派用场。又经过几度的移风易俗,崇明的丧葬礼仪也有了变革。吊唁时已没有人拎着一大串纸锭上门的了,取而代之的是送现金。岁月嬗变,这一崇明地区独有的乐器,已渐渐地为人们所忘却。不要说是外来的客人,就是本地年轻一代的崇明人,对它也是无从知晓。位于崇明岛的阳刚民间音乐馆,收集有一对弯号,它从岛上一处僻远的乡间征集而来,约是清代光绪年间的东西,距今已有一百多个年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