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俏社区“大总管” 红白喜事撑台面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04 01:46

流水席是亳州市民间一种古老风俗,虽然现在红白喜事到酒店的人渐增,但在农村,不少人依然习惯将宴席放在自己家里操办,几十桌摆开后,甚是热闹,此景在市区也很是常见。

熙熙攘攘的红白喜事现场,总会有一个忙碌的身影,时而穿梭在人群中,并吆喝着些什么。这个人被称为“大总”,是办事人家请来专门负责管理所有事项的,以让事办得井井有条、在情在理。在市区汤陵街道办事处江宁社区,居民丁成福就是附近颇有名气的“大总”,给人“管事”近十年,嗓子已喊沙哑。

热心肠 懂得礼节赢信任 

“不是打算摆40桌吗?那就先按照这个量订好菜单。”9月18日傍晚,当记者来到丁成福家时,他正和附近即将办喜事的一户人家商议酒席菜单。在家操办喜事,订好菜单是头等大事,而且既不能订少了,也不能预备多了,否则东家会不高兴,这事“大总”起着关键作用。“要对东家的客人分析清楚,基本上要多准备几桌,因为还有一些关系不太熟,当天却来往礼了。”

看到记者来访,办事人家主动离开,称次日再来商量。丁成福送走客人后,随口说,这个月好日子多,自己基本没闲着,嗓子较之前变得更加沙哑,都快说不出话来了。

丁成福今年54岁,原来兼职村里的会计,他的三叔则是村里的老“大总”,其间他都会跟从帮忙记账。随着其三叔的年纪越来越大,身体吃不消,大家便都来请丁成福管事。

采访中,附近村民告知,这样的人不是谁指定的,也不是谁选出来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众望所归,关键是他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才能。“他人好,热心肠,懂的礼节多,操办事有经验,总是有条有理。”大家都这么说。

“人家来请你,你也不好意思回绝呀,大家都是乡里乡亲,既然看中了你,就是相信你,那咱就要尽自己所能,把事办好,不能有失主人的面子。”丁成福笑着说,做“大总”近十年,每承诺一户人家,他都会尽心尽力,提前做好准备,把饭菜、桌椅等都提前安排好,而且要做到恰到好处。一件事办下来,前前后后需要好几天,他是一会儿也不能闲着。

大声喊 事事都需安排妥当

“在家里办事,不像在饭店里,桌椅、炉灶都是人家安排好的,只要在办事当天过去人就行了,在家需要提前一天准备,摆桌椅、买菜、搭棚等都是我们自己人弄好。因此,也就是从办事的前一天就开始了。”丁成福说,他需要提前挑好所有帮忙的人员,谁发筷子、谁端菜、谁送馒头等,都需要一一安排清楚,并公布出一张执事单,即人员分工名单,可谓滴水不漏。

流水席一般是两天,正席当天加上前一日的便饭席(当地俗称),一般情况下,在前一日,很多亲戚朋友都会过来,帮忙的同时,也是提前感受一下热闹气氛。“人一多就乱,因此,啥都得提前安排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不容易出乱子。”丁成福介绍说。

采访中,在丁成福家里的条几上,记者看到一个喇叭,这是妻子李桂兰担心他的嗓子,为他买的执事行头。“现场人多,按照礼节开饭前、中、后,‘大总’都要相应代表东家喊几句,而且还会有些其他的事需要他安排主持,喊得嗓子都破了,给他买个喇叭,他嫌碍事,还不爱用,听听可能说出来话了。”李桂兰埋怨道。

作为执事者,宴席中的一切事务都需要丁成福一个人安排,而他只能靠嘴喊。他说,有时候,自己也感到很累,喊得实在是一句话也不想说,但没办法,很多操办中的规矩,必须一一道出,如“大家吃好喝好,东家敬酒了”、“东家事多,有招待不周的不要见怪”……#p#分页标题#e#

无怨言 习惯了“大总”这称呼

前几年,丁成福刚开始执事时,一个事操办结束,嗓子都要疼几天,渐渐地,嗓子是不疼了,但却变得沙哑不堪,吃了很多药,也无济于事。“好不了了,也就这样了。”除了忍受嗓子的煎熬,他还经常听到一些不好听的话。“一开始,没有经验,办事不顺,经常缺三少四,板凳不够、饭菜准备少了,要不然就是饭都上来了,菜却没上齐等等,然后就听到吃饭的人嘀咕,‘请的啥管事的,这点小事都安排不好’。”

“很多次都不想干,家里人总说我出力不讨好,但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担心伤了和气。”丁成福说,先前担这个活,都是义务性的,帮个忙没有啥报酬。现在,开始有点报酬,主人家提前请他时,有时会带着酒、烟之类的,大体上仍是象征性的。

“基本上没啥报酬,请去管事了,也不能白去,还要上礼一百二百不等,这样下来,一个月光这个开支就不少。”前几年,家里两个儿子都上大学,他们家的经济状况较为拮据,妻子李桂兰至今依然对这份差使有些抱怨。

为了维持生计,如今下岗在家的丁成福在“大总”之外还是一个粉刷匠,经常跟着邻居一起做些零活。他说,自己已经习惯了“大总”这个称呼,并会一直坚持做下去,帮助大家操办好每一件事。 (记者 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