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转变,经济实惠,奖补增加……随着殡葬事业改革推进,更多人用更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身后事,参与生态葬的人数逐年增加。记者了解到,受制于传统风俗、话题忌讳、认知不全面等因素,节地生态葬在广西推广之路仍漫长。专家建议,结合广西民俗、增加人文关怀,探索更多生态殡葬新方式。
走访
生态葬占比逐年增长
在南宁市马岭公益性公墓内,有一栋特别的“大厦”,大厦内像藏经阁一样摆放了各种特制格子架,市民可以将去世亲属的骨灰盒存放在格子里。据南宁市殡葬服务管理处主任胡鑫宁介绍,这栋“高楼”有1936个格位,每个格位面积约0.2平方米,按照公益墓穴单穴不超过0.5平方米的要求,这类“向天要地”的室内葬不仅能节约数倍用地,且每年只收取管理费300~500元。
为了探索更多的节地生态葬方式,该公墓还结合壮族传统的崖葬文化,在墓区开辟崖坡葬专区;结合园区造景,建设了水景葬专区,墓穴放在喷泉之下,源源不断,生生不息。胡鑫宁透露,目前,马岭公益性公墓节地生态葬的占比已逐年增长,超过50%。
此外,经营性公墓也逐渐开辟了花坛葬、树葬、草坪葬等专区。广西四厦岭墓园相关负责人雷江音介绍,墓园从2020年开始推行公益花坛葬,一开始,有20来个家属报名,今年清明节已有40多名报名者。此外,该墓园还会在重阳节再举行一次公益花坛葬活动。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西主要有树葬、花坛葬、崖坡葬、水景葬、草坪葬、壁葬、格位葬等多种节地生态葬方式。目前,市民们比较接受的是树葬、花坛葬等方式,壁葬、格位葬等尚不为人熟知。
室内葬也是节地生态葬的一种。记者 何定坚 摄
探究
经济成本也是考量因素
多年前,市民黄先生的爷爷过世后,因为墓地价格高昂,骨灰一直寄存在墓园。两年前,黄先生的奶奶也过世了。他最终选定树葬的方式,将爷爷奶奶合葬在一起。黄先生介绍,若为两位老人选择传统葬式,需要六七万元;就算迁回老家安葬,宴请亲朋也要花不少钱,但树葬只需两三千元。
据悉,节地生态葬人数逐年增加的背后,也有经济成本的考量。南宁市目前墓位销售有两种方式,公益性公墓由政府部门定价销售,售价在0.9万~2.1万元之间,壁葬、树葬、草坪葬、水景葬、崖坡葬、室内葬每个穴位或格位售价在0.1万~0.7万元之间;经营性公墓由墓园经营方定价销售,单穴、双穴7万~16万元不等。目前,不少经营性公墓也提供了花坛葬、壁葬、室内葬等公益惠民安葬方式,比买墓地实惠多了。
不少人为已逝亲人选择崖坡葬。记者 何定坚 摄
此外,为更大力度倡导节地生态葬,广西也出台了相关奖补政策。记者从自治区民政厅了解到,选择公益花坛葬和海葬的家属,除了免除骨灰盒等费用,还给予每具遗体骨灰800元的奖补。从2013年开始,广西已连续12年举办公益节地生态葬活动,安葬和撒放骨灰21518具,累计投入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支持全区各地开展节地生态安葬和奖补工作。
建议
结合风俗增加人文关怀
从数量上看,生态葬正逐渐成为更多逝者家属的选项,但要实现身后事移风易俗并非易事。传统殡葬习俗根深蒂固,大众对“死亡”话题的避讳、社会舆论压力等因素,想要让“绿色殡葬”的理念深入人心绝非易事。
“生态葬是不愿意花钱”“是随便葬、薄葬”“还会被人说闲话”……记者采访发现,上述原因,造成目前节地生态葬难以被更多人接受。
对此,南宁市人文纪念园副园长黄启鹏表示,其实生态葬不是随便葬,而是通过有温情、能体现人文关怀和官方重视的仪式和流程,让家属感受到自己和逝者都一直被尊重。葬礼进行时,工作人员会引导家属放置骨灰坛,为家属配备鲜花,还会演奏芦笙、放飞蝴蝶等,这些都是生态葬独有的仪式感。且这样不焚香、不烧纸,用音乐和鲜花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也是用更为开放、自然的方式缅怀逝者。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大墓园也搭建了生命空间,通过大量的科技手段,让怀念场景更立体、真实、人性化。“把最珍贵的记忆永久保存下来,这才是真正的记住和缅怀。”黄启鹏说。
广西殡葬行业协会会长吴军表示,经过十多年的宣传,公益生态葬已常年接受群众咨询和报名,并定期举办仪式。接下来,也会考虑将这些活动常态化进行。目前,节地生态葬有多种方式供选择,仍需要探索更多民众能认可的殡葬方式,如可以像上林、马山一些村落一样,结合当地偏爱室内葬的风俗,推出适合的节地室内葬式。
吴军说,大家习惯于坚持传统治丧理念,对生态葬还缺乏认识和了解。在这方面,还需要做更积极的宣传引导,并发动会员单位积极开展“开放日”“服务体验日”等活动,讲好生命故事,感悟生命来源,引导大家逐步接受和认可这种新的安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