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山“小台北”开店的台青们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16 20:23

  位于江苏昆山的“宝岛又一村”文旅商业街里,一些台湾年轻人在这里开了小店。昆山开发区团委供图

  各色琳琅满目的“台湾味”招牌高高悬挂在店铺前:台南担仔面、蚵仔煎、台式臭豆腐……这里,仿佛是台湾的闹市区。

  在江苏省昆山市,有这么一处以还原台湾风情为特点的街区——不仅吸引着在昆山打拼的台湾朋友唤起对家乡的记忆,更有不少大陆各地的人慕名而来感受“宝岛氛围”,品尝正宗的“宝岛美味”。这里就是“宝岛又一村”。

  蔡曜谦听说昆山的台湾人特别多,营商环境也很好,便主动联系当地政府,作为台湾创业青年,希望能为“宝岛又一村”带来正宗的台湾品牌。“哪怕前期不赚钱,也要一步步探索着来”。去年,他一口气在这里开了4家店铺,其中“度小月”餐厅成了回头率高、广受好评的“宝藏小店”。

  与此同时,走进位于不远处的周市镇花都艺墅小区,浓浓的台湾味道扑面而来。据了解,在小区1000多户居民中,三分之一是台胞家庭。在小区不显眼的位置,“藏在深闺”的“香气完在”咖啡店,创业青年蔡镇宇以烘豆磨豆为一体的精细化品质化追求,让小店成为台青们非常青睐的“聚会宝地”。

  精品咖啡街头飘香

  为了和商业咖啡区分开来,85后台商蔡镇宇用高昂的价格把咖啡烘豆机搬到了店里,只为做出他眼中的精品咖啡。从烘焙生豆到研磨、手冲,蔡镇宇生动演绎了如何把一颗生豆变成一杯咖啡,这是他十多年来对精品咖啡所做的极致追求。

  蔡镇宇来自台湾新北市。1996年,正读小学二年级的他跟随父亲来到上海普陀,父亲在大润发工作。大学时,蔡镇宇又回到台湾读工商管理专业,在这期间他学习到许多创业的成功案例,也摸索咖啡行业的前端和核心在哪里。

  2013年,筹划两年的“香气完在”咖啡店开业。店里现在招聘了4个员工,都是昆山本地人。店员都是“全能型”,虽然以前在咖啡领域还是“小白”,但经过蔡镇宇的培训,他们在后台到外场的各个环节,都已经经验丰富。

  在店内的一角,“烘焙咖啡中,请勿打扰”的标识非常显眼。

  蔡镇宇坦言,很多咖啡店出于成本考量,很少会专门买一台烘豆机做烘焙。但他为了追求顶级的咖啡品质,不惜用不同的烘豆机进行尝试。咖啡豆烘焙前要经过筛选,只有颗粒饱满、没有瑕疵的豆子才会被选上。生豆颜色是草绿色,带着草的清香和麻袋的味道,蔡镇宇形容这是“大自然的味道”。

  一粒粒咖啡生豆,变成一杯杯咖啡,蔡镇宇形容这是“一段奇妙的旅程”,而他就负责带领这些咖啡豆,去完成这段旅程,把价值发挥到极致,成为精品。

  蔡镇宇爱好摄影。小店里挂着他许多摄影作品,大都是他旅行时的风景照和人文摄影。照片虽有褪色,却能为店内的气氛增添不少韵味,与暗色系的复古装修风格也十分匹配。

  傍晚,蔡镇宇会约上三五个台青朋友打羽毛球。蔡镇宇是昆山台青羽毛球社社长,他说:“生活除了咖啡和面包,还需要多一些运动。”在生活节奏飞快的昆山,蔡镇宇在烘豆机旁和球场里享受生活,不紧不慢。

  不同于蔡镇宇,来自台湾台北市的80后咖啡师林仁尉,拥有15年咖啡制作的经验,现在是昆山“宝岛又一村”小角落咖啡店的主理人。

  早在2005年,林仁尉在澳大利亚读书时,就接触到了咖啡制作,通过参加学校的社群,他渐渐对咖啡行业产生了兴趣。林仁尉读的是信息工程专业,2008年毕业后,他回台湾开始系统学习咖啡的制作。2013年,林仁尉来到昆山。不同于昆山的“台二代”,林仁尉是家族中第一个来到大陆创业的。次年,他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专业做咖啡贸易。这些年,林仁尉不仅担任一些咖啡大赛的评委,还在许多跨国企业担任咖啡顾问。

  2020年,林仁尉创立了小角落咖啡品牌店,店名图标的设计也是他完成的。林仁尉说,店里的咖啡采用100%阿拉比卡咖啡豆,“只做精品咖啡”。

  林仁尉介绍,目前“宝岛又一村”有7家咖啡店,因为自己做的时间比较长,依赖于固定的客户群,所以生意一直不错,其中上海来的客户占比不小。

  林仁尉说,目前店里除了咖啡,还结合小林煎饼作为伴手礼,为顾客提供不同的台湾小吃。

  现在林仁尉已经在昆山安家,妻子是昆山人,和他一起打拼多年。林仁尉说,自己还会坚持做独立品牌和产品,不断尝试研究新的咖啡风味。

  百年老字号焕新再出圈

  工科男蔡曜谦出生在“创业世家”,大学期间,他做过包括互联网行业和销售行业在内的4份兼职,积攒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他说:“大陆的舞台更大,我想来试试!”

  蔡曜谦把目光投向昆山。昆山,距离上海的高铁路程仅20分钟,而从上海乘坐飞机一小时便可到台北。不仅交通方便,蔡曜谦还了解到,在昆山创业,手续和流程便捷。如此一想,蔡曜谦更坚定了到昆山发展的决心。

  几年下来,他在昆山文创业已小有名气。但蔡曜谦不满足于此,他认为,要想吸引昆山台商台胞的关注,抚慰他们“胃中的乡愁”是至关重要的。“想要留住一个人,就先留住他的胃”,他希望把台湾的经典菜品带到大陆。

  台湾地区每年在清明节到中秋节期间有个打渔淡季,被称作“小月”。19世纪末,台南一个名为洪芋头的渔夫,在每年的“小月”就挑着自己做的担仔面到大街小巷叫卖,养家糊口。他的面风味独特,渐渐就卖出了名气,成了金字招牌。后来大家干脆就把他的面叫做“度小月”。

  蔡曜谦认为,他这些年做文化创意,仅仅是停留在“用”的层面,他希望让“吃”也成为一种时尚。而像“度小月”这种美味餐厅,也应该让当地的台胞和昆山市民能够享受到。

  去年,“宝岛又一村”文旅商业街在慧聚广场开街。蔡曜谦以加盟店的形式在这里开了这家“度小月”餐厅。店里主打的是担仔面、卤肉饭、黄金虾卷、沙茶牛肉煲。

  餐厅门口有一个扁担和箩筐做成的特色造景,代表着百年前“度小月”是靠扁担“挑出来”的买卖。

  “担仔面永远都是小碗面,台湾人会把它当点心吃,不会把它当作正餐吃”。装担仔面的小碗也很有创意,蔡曜谦说,碗外围的花纹是台南市的地图。对很多台湾人来说,吃担仔面叫“吃气味”,意思是尝个鲜味,不是为了吃饱。

  店门外还停了一辆小吃车,主营台式臭豆腐,搭配秘制酱料和酸菜,蔡曜谦说,他们做的臭豆腐比台湾本地的还好吃。

  每逢节假日,整条商业街人气火爆,店里也是“人挤人”。这时,蔡曜谦会提前准备方案,调度人力物力准备接客。目前店里有18名员工,其中厨房有10人,包括大厨、二厨、切配菜员、传菜员、服务员等。而大厨是台湾人,有40年掌勺经验,是蔡曜谦从台湾专门“物色”过来的。

  这一年,蔡曜谦感受到,台湾菜在大陆最难的就是如何调整口味适应本地食客。“台湾菜偏甜,我希望既能够让大家知道这是正宗台湾菜,而且接受、喜欢”。

  在昆山创业,蔡曜谦不仅事业有成,还收获了爱情。女朋友是安徽人,在昆山和他一起打拼。在这座古典与现代融合的开放城市创业,蔡曜谦说自己“更有信心了”。他希望“度小月”餐厅能越来越受欢迎,自己也能在昆山“一直干到退休”。

  新式茶饮更青春

  90后台湾姑娘林芝羽是昆山的“台二代”。2016年大学毕业后,她报名参加台湾大学生大陆实习活动,在昆山一家台资酒店实习。那时起,她就决心要扎根昆山。两年后,她成立一家科技公司,开始物联网创业。林芝羽说,当时在昆山两岸青创园创业,政府给予创业资金等系列扶持。

  在深耕物联网创业之余,林芝羽了解到慧聚广场“宝岛又一村”文旅商业街正在招募商家,并且有两年的免租金支持。这里还有妈祖庙,是台商的“精神家园”。林芝羽便动心要在这里开创第二事业“注春奶茶”。

  尽管林芝羽感到有些经验不足,但在昆山创业,手续办理流程简便。林芝羽说:“办事窗口会热情指导我怎么做。”她的困扰很快解决了。

  从加盟到装修、购买设备,林芝羽前后总共投入近30万元。

  在装修店铺时,靠路边的大落地窗让林芝羽苦恼:如何把这个落地窗利用起来?她请来设计师,在玻璃上设计出了“我喜欢昆山的108个瞬间”,包括“这里有家乡味”“好山好水·美好昆山”“注春奶茶”等,用艺术字和涂鸦的形式写下了有关昆山的标签和关键词。这面墙因此成为来往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林芝羽说,现在店里的营业额每天能达到1000元以上,自己的奶茶店不仅要和其他奶茶店竞争,还要和咖啡店竞争。每当周末,在“慧聚夜市”会有露天电影,附近的居民和台胞散步经过,会到店里坐一坐,买一杯奶茶。

  林芝羽的父亲原来在昆山工作,现在退休了便回到台湾。她说,自己的目标是把台湾的父母和哥哥都接到昆山定居。

  从互联网到实体的转型,林芝羽说,一路上都受到当地政府的帮助,工作之余,她积极融入当地社团,2019年,她加入昆山市青年创业者协会,并担任“青创运动汇”项目负责人。年纪轻轻的她还被推选为昆山市台协会副会长,服务更多在昆山的台胞。

  如今,有着“小台北”之称的昆山,台湾小店遍地开花,台湾美食应有尽有,台青的幸福感持续提升。随着昆山市委《昆山推进鹿城青年伙伴行动计划》实施,昆台青年交流领域持续拓宽,昆山对台青的吸引力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