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不僅可釋放壓力,還能夠培養和鍛煉專注力。
八段錦、手語操、合唱……近日,家住昆明市盤龍區的小嶼在媽媽的陪伴下,來到金馬街道昆東社區參與精神障礙康復者社區康復活動。當天,10余名精神障礙康復者在社工和志願者的協助下義賣手工作品,表演了文體節目。
社區康復服務是改善和提高精神障礙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社會適應與參與能力以及就業能力,促進其回歸和融入社會的重要途徑。2023年8月,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衛生健康委和省殘聯聯合印發《關於印發雲南省“精康融合行動”方案的通知》,為全省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融合行動提出了6大專項行動,進一步加快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發展。通知下發后,雲南省多方引導加大資源投入力度,完善社區康復等關愛服務體系,營造了關愛精神障礙患者的良好社會氛圍。
呵護“折翼天使”
因出生時大腦缺氧,今年已30多歲的小嶼智力止步於六七歲的水平。“孩子雖然沒有上過學,但家人每天都堅持教他識字,並四處尋找康復機會。”小嶼媽媽說。看到記者在採訪媽媽,小嶼好奇地湊過來看採訪本,看到自己認識的字得到表揚后,他咧開嘴笑得像個孩子。
近幾年來,各級政府加大對精神障礙康復者的社區康復服務,試點項目也逐漸增多。昆明市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項目依托“醫院+社區+家庭”全鏈條精神障礙康復模式,打造以社區為本、跨專業、多維度、全人康復的社區康復服務品牌。
“2022年4月項目啟動以來,雲南澤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和雲大社工系聯合在昆明市5個主城區和安寧市開展精神障礙多維康復服務,通過個案訪談、小組活動和社區倡導活動開展基礎服務和特色服務,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功能訓練、社會支持等方面的服務。”昆明市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項目督導王夢虎介紹。
2021年9月,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殘聯印發《雲南省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經過兩年多時間試點,全省約60%的縣(市、區)開展了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
“通過一年多的社區康復訓練,小嶼不論與人交往的能力,還是情緒的穩定性及語言交流水平,都有明顯改善。”小嶼媽媽表示,過去是聽說哪裡有項目就帶著孩子跟著項目跑,爭取獲得相應服務﹔現在是項目來找孩子做服務,社會環境和氛圍明顯改善。
小蓮有了新“身份”
今年45歲的小蓮開朗健談,看上去比實際年齡更年輕。
“可能是我不太出門的關系,所以不顯老。”與小蓮交流,她對答如流的狀態讓人看不出患有精神障礙疾病。她告訴記者,自己是在大學期間突發疾病,導致需要終身服藥才能維持基本正常的精神狀態。
“精神障礙患者經過治療達到臨床治愈出院后,仍會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社會融入困難、家庭照顧壓力大、服藥依從性低等問題。”雲南澤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秘書長杜婷婷說,經過多學科融合的社區康復服務,可以較大程度地促進康復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並幫助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融入社會。
“在社工和志願者的指導下,我學會了做鑽石畫、手工包、團扇等手工藝品。同時,我還被選為同伴支持輔導員,每次開展小組活動之前,我們都要提前‘備課’,為下次活動做好准備。”小蓮自豪地說,自己和另外5名伙伴經培訓后成為了同伴輔導員。
精神障礙康復者的專注能力通常不高,通過訓練動手能力,不僅可以釋放壓力,還能培養和鍛煉他們的專注力,同時創造一個互動、有趣和展示自己的平台。每次進行手工制作,大家免不了會對自己的作品抱有遺憾,但社工總是鼓勵大家:“任何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好壞和對錯之分。”這讓小蓮和伙伴們倍感溫暖。
“有效的同伴互助支持,是促進精神障礙患者回歸社會的重要因素。”杜婷婷告訴記者,跨界跨專業、優勢互補的服務團隊,為康復者提供疾病管理、常態化服藥訓練、生活技能訓練、社交技能訓練、同伴支持、家庭互助、居家康復指導等綜合性康復服務,促進康復者的各項能力都明顯提高。
想獨立完成一件事
“我想嘗試一個人睡覺”“我想炒一道喜歡的土豆絲”“我想做一件好事”……
不久前,在昆明市豐寧社區開展的“減壓賦能—生活技能提升”活動中,精神障礙康復者紛紛表示自己希望在生活中獨立完成一件事。社工告訴記者,大部分康復者在生活中非常依賴家人的照顧。為減輕照護壓力,提升他們的生活技能,社工和志願者通過挖掘康復者的內生動力,引導他們制定短期目標,完成一個自己的小心願。
“社區康復服務是精神障礙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的重要途徑。生活技能訓練是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促進康復者掌握自主生活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徑。”王夢虎告訴記者,通過開展每周一次的小組活動,能夠促進精神障礙康復者之間有目的地互動互助,從而使康復者獲得行為的改變、社會功能的恢復和發展。(張馨雲)
(責編:徐前、祝鴻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