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
周 报杂 志往期回顾
分类检索 返回目录
“坟价”远超房价逝者何处安身 墓地“经济”,让人“死不起”
本刊特约记者姚琳 毛宇蒿 《 环球人物 》()
最近,家住上海市宝山区的女大学生小黄不敢回家了。因为只要打开家里的窗户,她就能透过天井看到一楼赫然竖立着一块双人墓碑,旁边点着的两支蜡烛发出幽暗的光,并伴随着凄凉的哀乐。一楼的邻居为了供奉父母骨灰,把自家变成了墓地。当居委会和物业人员上门查处时,这家主人理直气壮地说:“我买不起墓地,怎么办?”
这几年,国内墓地价格以远超房地产的增幅飞涨。2008年 —2011年,上海墓地价格普遍上涨了167%,北京墓地价格“每月上涨两三成”,二、三线城市也不例外,高得离谱。“活着做房奴,死了做墓奴”如今看来更像一种奢望。有人不断大呼:“活不起,更死不起。”还有人在有生之年重金预定“活人墓”。那么,墓地真实价值几何?是什么催生了墓地经济的暴利?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坟价”9年涨了2000%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讲究“入土为安”。国人倾其财力、人力,重视殡葬礼仪,然而现实却是“逝者难以安息”。
据记者在北京市内的调查发现,几乎没有一座墓园拥有均价低于 1万元的墓穴。普通的墓地价格都在 2万元 /平方米以上,与 2010年的价格相比,上涨了300%,与 2002年相比,竟然涨了2000%。著名的万安公墓每平方米价格高达 21.8万元,比北京市商品房均价高了近 10倍!设施完备的中档墓地一般为每块 50万元左右,数百万元的稍高档次墓地也不在少数。海淀温泉公墓等都是涨价大军中的“急先锋”。
上海也不示弱。2008年其郊区售价为 3万元的墓地,现在基本都已经超过8 万元。在吉林长春,墓地价格相当于当地房价的3 倍。难怪在公众评选的“十大暴利行业中”,公墓行业遥遥领先。“死不起”成了百姓的普遍共识。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现有33 家合法公墓,其中14 家是归殡葬处直接管辖的事业单位,包括万安公墓和海淀温泉公墓。这些公墓的销售收入并不和职工收入挂钩。那为何涨价幅度如此之大呢?万安公墓的管理人员将墓地涨价的原因解释为:“走保质路线”,意即好墓地不涨价很快就被抢光了。但事实上,目前众多墓园的开发面积都不足10%,未来暴利涨价的情况将愈演愈烈。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深思。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过:“由于土地资源供给有限,房地产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这种调节必须在充分的资源供应基础上。”墓地也是如此。尽管有众多法律法规的约束,但现实中,城市墓地正在“过度市场化”的红线水平上游走。这不仅造成了国内公墓的利润率居高不下,也导致其负债率惊人。例如杭州安贤园公墓,2008 年的净利润上涨了206%,但负债率也高达98%。
“拆东墙补西墙”的野蛮扩张方式,不仅导致墓穴售价飙升,更是让“炒墓行为”横行。为了使资金尽快回流,大部分国内墓园都采用了所谓“预售”的方式给活人订墓,即“活人墓”。但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向经营性公墓购买墓地时,必须出示墓地使用者的死亡证、火化证和骨灰迁移证,也就是说“活人墓”买卖是被禁止的。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以购墓人的身份致电北京某墓园时,对方表示可以预定“活人墓”,数量不限,不用提供各种证明文书,只要携带身份证即可。这位负责人还劝记者:“要买快出手,春节一到,现在的价格至少涨两成。”在网络上,炒卖“活人墓”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网名为“好好先生”的购墓者8 年前在北京昌平区购买了十几块墓地,总共花了3 万元,现在已经涨到了70 万元。他兴奋地说:“炒房都没有赚这么多。”
对于墓地价格的疯涨,地方政府部门作何反应呢?据调查,相关政府部门凭借手中拥有的审批、撤销、规划等多项权力,从公墓收益中抽取利润,拿一定比例的管理费。而更多的地方政府部门在尝到好处之后,会严格限制公墓数量,人为造成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局面,以便从中获取更多利益。
四大涨价因素
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殡葬习俗一直是土葬。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倡导火葬,殡葬行业进行了第一次重大变革。时至今日,广大城市和一些农村地区都接受了这种殡葬方式。然而,火葬之后骨灰如何安放又成了新的问题。30 年前,政府为了解决殡葬用地问题而设立了公墓。1992 年,民政部颁布了《公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营性公墓的墓穴管理费一次性收取的年限最长不得超过20 年。1998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意见的通知,明确墓地和骨灰存放使用年限原则上以20 年为一个周期。但到了现在,“20 年”之后的问题又出现了。目前的做法是,年满20 年之后的骨灰,按照当初购置墓地总价的5%—10% 缴纳管理费。但很多殡仪馆内存放的骨灰都出现了数年无人缴纳管理费的情况,对此有的墓地会集中起来统一处置,有的则会直接抛弃。有人打趣说:“不保留骨灰成为中国殡葬业的第二次改革。”显然,上述问题成为“20 年”以上的逝者无法安息的一道“坎”。
从目前看,有四大因素导致了墓地价格的飙升。第一是供不应求。由于骨灰存放还有其他方式,所以墓葬不属于公共事务的范围,墓地价格的涨跌就归于市场自发调节。但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每年的死亡人群中,超过八成采取了墓地安葬的形式。如此大的市场需求,自然造成公墓价格的上涨。第二,近年国内物价的上涨导致工料和人工费用增加。第三是地方政府部门严格限制墓地土地供给。最后一个原因则是投机者的“炒墓”行为。
依照《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墓地分为农村公益性公墓和城市经营性公墓。前者为农村村民提供遗体归回和安葬服务,不得容纳非本地居民;后者为城镇居民提供遗体和骨灰安置的有偿服务,被定性为“第三产业”。然而,殡葬本应划归公共范畴,走公益化之路,如今却步入逐利领域。现实的后果就是,本应由墓园开发商承担的土地出让费、墓穴管理费和维护费等,都转嫁给了消费者。
依照法律规定,我国公墓的现有经营体制分为国有、联营和民营三类,其中联营也大部分为民政部门控股,“市场化”其实只是消费者买墓地时的表面现象。在更深层面上,特权阶层依靠墓地经济谋取私利、侵占土地的现象屡见不鲜。2009年,江西上饶市官员违规占用农村公益性公墓,为自己亲属设立豪华墓园。2010年,陕西商洛市官员借烈士陵园给县团级以上干部修公墓,“与烈士同眠”。此外,湖北荆门市民政部门还与当地公司“联营”,从公墓经营使用权中获利。“公墓不公”是目前最真实的写照。
美国墓葬价格是中国的一半
修改殡葬管理条例和法规迫在眉睫。然而,如何界定殡葬领域的基本需求和选择性需求又成了难解的矛盾。政府的公共服务应该覆盖哪些项目、有何标准至今没有共识。业内人士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改变我国墓地价格居高不下的措施有三种。
首先是政府补贴。2011年,我国民政部发布的《殡葬绿皮书》显示,截至 2010年底,全国有 10个省(市)、52个地市、134个县(区)实施了殡葬惠民政策,包括减免或补贴居民基本殡葬费用、对城乡困难群众免除基本殡葬费用等。2009年,北京设立了第一个市级公益性公墓——长青园骨灰林基地,即骨灰墙,存放骨灰处统一收费,每个单格 3000元,期限20年。其中政府补贴 1000元,市民只要支付2000元即可。在安徽省铜陵市,对葬入经营性公墓生态墓区的,给予丧户 500元—1000元的一次性补贴或奖励;选择骨灰海葬的,免去其海撒仪式中的相关费用,并一次性奖励 500元。然而,这种补贴的覆盖范围和实施力度还远远达不到影响全国丧葬形式的程度。
第二个措施是鼓励其他丧葬方式。在电影《非诚勿扰2》中,葛优将自己好友的骨灰安葬于一盆绿萝之中。据《殡葬绿皮书》显示,在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选择海葬的人群正在逐年成倍增加。然而,其数量只占到所有丧葬形式的1%。广州的详安墓园等则提倡“一棵树下多个骨灰盒”的“树葬”方式。据悉,每棵榕树周围可以存放 100多个骨灰盒,而且所有费用加起来只需几千元。但推广此类“花葬”、“树葬”、“海葬”的方式需举全社会之力,任重道远,不仅是增加宣传力度那么简单。
最后一种措施是统筹统管。重庆市人大代表刘放曾经在两会期间倡导公墓回归“公益”。政府已经加强了对现有公墓的监管,大力打击违规占地。但这项举措还需要价格、土地和民政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
其实,“高墓价”不仅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亚洲近邻日本那里,也存在着墓地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然而,同样是市场调节,日本的丧葬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没有转嫁矛盾,而是提高了服务水平。在这个以私营为主的行业内,日本丧葬业提供遗体守灵、搬运、告别仪式等服务,项目多、赢利点高。在美国,殡葬业全部都是私营,其中 85%属于家族式经营。四家大型公司占据全行业 10%的份额。在美国,墓地的平均价格在 1000美元左右,最好的也不超过 2万美元,相当于中国万安墓地价格的50%。而且美国墓地是无限期使用的,并附带整套殡葬服务,包括火化、提供棺木、礼宾等等。在法国,殡葬业基本属于市政管理。以前也曾经出现过度市场化导致的殡葬业乱象,如今政府已经通过法律保障每个公民享受体面的葬礼仪式。在德国,逝者的遗体只允许埋葬在公共墓地。
最近,《印度时报》和新加坡的《海峡时报》都在不同程度地关注中国墓地行业的“怪现象”。可见,殡葬已经上升为一个国家形象的问题。国人守着“18亿亩”的可耕地“红线”,如果 14亿人每人死后都需要一平方米的空间,将占用这条红线更多的土地。毫无疑问,打击投机者和特权阶层、规范市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说:“让百姓生得好是一种福利,死得好更是一种艺术。”
返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家住上海市宝山区的女大学生小黄不敢回家了。因为只要打开家里的窗户,她就能透过天井看到一楼赫然竖立着一块双人墓碑,旁边点着的两支蜡烛发出幽暗的光,并伴随着凄凉的哀乐。一楼的邻居为了供奉父母骨灰,把自家变成了墓地。当居委会和物业人员上门查处时,这家主人理直气壮地说:“我买不起墓地,怎么办?”
这几年,国内墓地价格以远超房地产的增幅飞涨。2008年 —2011年,上海墓地价格普遍上涨了167%,北京墓地价格“每月上涨两三成”,二、三线城市也不例外,高得离谱。“活着做房奴,死了做墓奴”如今看来更像一种奢望。有人不断大呼:“活不起,更死不起。”还有人在有生之年重金预定“活人墓”。那么,墓地真实价值几何?是什么催生了墓地经济的暴利?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坟价”9年涨了2000%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讲究“入土为安”。国人倾其财力、人力,重视殡葬礼仪,然而现实却是“逝者难以安息”。
据记者在北京市内的调查发现,几乎没有一座墓园拥有均价低于 1万元的墓穴。普通的墓地价格都在 2万元 /平方米以上,与 2010年的价格相比,上涨了300%,与 2002年相比,竟然涨了2000%。著名的万安公墓每平方米价格高达 21.8万元,比北京市商品房均价高了近 10倍!设施完备的中档墓地一般为每块 50万元左右,数百万元的稍高档次墓地也不在少数。海淀温泉公墓等都是涨价大军中的“急先锋”。
上海也不示弱。2008年其郊区售价为 3万元的墓地,现在基本都已经超过8 万元。在吉林长春,墓地价格相当于当地房价的3 倍。难怪在公众评选的“十大暴利行业中”,公墓行业遥遥领先。“死不起”成了百姓的普遍共识。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现有33 家合法公墓,其中14 家是归殡葬处直接管辖的事业单位,包括万安公墓和海淀温泉公墓。这些公墓的销售收入并不和职工收入挂钩。那为何涨价幅度如此之大呢?万安公墓的管理人员将墓地涨价的原因解释为:“走保质路线”,意即好墓地不涨价很快就被抢光了。但事实上,目前众多墓园的开发面积都不足10%,未来暴利涨价的情况将愈演愈烈。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深思。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过:“由于土地资源供给有限,房地产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这种调节必须在充分的资源供应基础上。”墓地也是如此。尽管有众多法律法规的约束,但现实中,城市墓地正在“过度市场化”的红线水平上游走。这不仅造成了国内公墓的利润率居高不下,也导致其负债率惊人。例如杭州安贤园公墓,2008 年的净利润上涨了206%,但负债率也高达98%。
“拆东墙补西墙”的野蛮扩张方式,不仅导致墓穴售价飙升,更是让“炒墓行为”横行。为了使资金尽快回流,大部分国内墓园都采用了所谓“预售”的方式给活人订墓,即“活人墓”。但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向经营性公墓购买墓地时,必须出示墓地使用者的死亡证、火化证和骨灰迁移证,也就是说“活人墓”买卖是被禁止的。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以购墓人的身份致电北京某墓园时,对方表示可以预定“活人墓”,数量不限,不用提供各种证明文书,只要携带身份证即可。这位负责人还劝记者:“要买快出手,春节一到,现在的价格至少涨两成。”在网络上,炒卖“活人墓”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网名为“好好先生”的购墓者8 年前在北京昌平区购买了十几块墓地,总共花了3 万元,现在已经涨到了70 万元。他兴奋地说:“炒房都没有赚这么多。”
对于墓地价格的疯涨,地方政府部门作何反应呢?据调查,相关政府部门凭借手中拥有的审批、撤销、规划等多项权力,从公墓收益中抽取利润,拿一定比例的管理费。而更多的地方政府部门在尝到好处之后,会严格限制公墓数量,人为造成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局面,以便从中获取更多利益。
四大涨价因素
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殡葬习俗一直是土葬。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倡导火葬,殡葬行业进行了第一次重大变革。时至今日,广大城市和一些农村地区都接受了这种殡葬方式。然而,火葬之后骨灰如何安放又成了新的问题。30 年前,政府为了解决殡葬用地问题而设立了公墓。1992 年,民政部颁布了《公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营性公墓的墓穴管理费一次性收取的年限最长不得超过20 年。1998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意见的通知,明确墓地和骨灰存放使用年限原则上以20 年为一个周期。但到了现在,“20 年”之后的问题又出现了。目前的做法是,年满20 年之后的骨灰,按照当初购置墓地总价的5%—10% 缴纳管理费。但很多殡仪馆内存放的骨灰都出现了数年无人缴纳管理费的情况,对此有的墓地会集中起来统一处置,有的则会直接抛弃。有人打趣说:“不保留骨灰成为中国殡葬业的第二次改革。”显然,上述问题成为“20 年”以上的逝者无法安息的一道“坎”。
从目前看,有四大因素导致了墓地价格的飙升。第一是供不应求。由于骨灰存放还有其他方式,所以墓葬不属于公共事务的范围,墓地价格的涨跌就归于市场自发调节。但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每年的死亡人群中,超过八成采取了墓地安葬的形式。如此大的市场需求,自然造成公墓价格的上涨。第二,近年国内物价的上涨导致工料和人工费用增加。第三是地方政府部门严格限制墓地土地供给。最后一个原因则是投机者的“炒墓”行为。
依照《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墓地分为农村公益性公墓和城市经营性公墓。前者为农村村民提供遗体归回和安葬服务,不得容纳非本地居民;后者为城镇居民提供遗体和骨灰安置的有偿服务,被定性为“第三产业”。然而,殡葬本应划归公共范畴,走公益化之路,如今却步入逐利领域。现实的后果就是,本应由墓园开发商承担的土地出让费、墓穴管理费和维护费等,都转嫁给了消费者。
依照法律规定,我国公墓的现有经营体制分为国有、联营和民营三类,其中联营也大部分为民政部门控股,“市场化”其实只是消费者买墓地时的表面现象。在更深层面上,特权阶层依靠墓地经济谋取私利、侵占土地的现象屡见不鲜。2009年,江西上饶市官员违规占用农村公益性公墓,为自己亲属设立豪华墓园。2010年,陕西商洛市官员借烈士陵园给县团级以上干部修公墓,“与烈士同眠”。此外,湖北荆门市民政部门还与当地公司“联营”,从公墓经营使用权中获利。“公墓不公”是目前最真实的写照。
美国墓葬价格是中国的一半
修改殡葬管理条例和法规迫在眉睫。然而,如何界定殡葬领域的基本需求和选择性需求又成了难解的矛盾。政府的公共服务应该覆盖哪些项目、有何标准至今没有共识。业内人士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改变我国墓地价格居高不下的措施有三种。
首先是政府补贴。2011年,我国民政部发布的《殡葬绿皮书》显示,截至 2010年底,全国有 10个省(市)、52个地市、134个县(区)实施了殡葬惠民政策,包括减免或补贴居民基本殡葬费用、对城乡困难群众免除基本殡葬费用等。2009年,北京设立了第一个市级公益性公墓——长青园骨灰林基地,即骨灰墙,存放骨灰处统一收费,每个单格 3000元,期限20年。其中政府补贴 1000元,市民只要支付2000元即可。在安徽省铜陵市,对葬入经营性公墓生态墓区的,给予丧户 500元—1000元的一次性补贴或奖励;选择骨灰海葬的,免去其海撒仪式中的相关费用,并一次性奖励 500元。然而,这种补贴的覆盖范围和实施力度还远远达不到影响全国丧葬形式的程度。
第二个措施是鼓励其他丧葬方式。在电影《非诚勿扰2》中,葛优将自己好友的骨灰安葬于一盆绿萝之中。据《殡葬绿皮书》显示,在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选择海葬的人群正在逐年成倍增加。然而,其数量只占到所有丧葬形式的1%。广州的详安墓园等则提倡“一棵树下多个骨灰盒”的“树葬”方式。据悉,每棵榕树周围可以存放 100多个骨灰盒,而且所有费用加起来只需几千元。但推广此类“花葬”、“树葬”、“海葬”的方式需举全社会之力,任重道远,不仅是增加宣传力度那么简单。
最后一种措施是统筹统管。重庆市人大代表刘放曾经在两会期间倡导公墓回归“公益”。政府已经加强了对现有公墓的监管,大力打击违规占地。但这项举措还需要价格、土地和民政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
其实,“高墓价”不仅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亚洲近邻日本那里,也存在着墓地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然而,同样是市场调节,日本的丧葬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没有转嫁矛盾,而是提高了服务水平。在这个以私营为主的行业内,日本丧葬业提供遗体守灵、搬运、告别仪式等服务,项目多、赢利点高。在美国,殡葬业全部都是私营,其中 85%属于家族式经营。四家大型公司占据全行业 10%的份额。在美国,墓地的平均价格在 1000美元左右,最好的也不超过 2万美元,相当于中国万安墓地价格的50%。而且美国墓地是无限期使用的,并附带整套殡葬服务,包括火化、提供棺木、礼宾等等。在法国,殡葬业基本属于市政管理。以前也曾经出现过度市场化导致的殡葬业乱象,如今政府已经通过法律保障每个公民享受体面的葬礼仪式。在德国,逝者的遗体只允许埋葬在公共墓地。
最近,《印度时报》和新加坡的《海峡时报》都在不同程度地关注中国墓地行业的“怪现象”。可见,殡葬已经上升为一个国家形象的问题。国人守着“18亿亩”的可耕地“红线”,如果 14亿人每人死后都需要一平方米的空间,将占用这条红线更多的土地。毫无疑问,打击投机者和特权阶层、规范市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说:“让百姓生得好是一种福利,死得好更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