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年“民生新账本”,绘出幸福南京城
【写在前面】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的这5年,南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始终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追求,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等民生实事;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今的“民生新账本”上,有了南京特色的幸福:就业有了更多激励举措,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看病方便了医疗负担降低了,更多老人可乐享晚年生活;农业现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农村美如画,农民的钱包更“鼓”……这5年,南京民生福祉显著增加。
一幅幅幸福画面的背后,是南京对民生的大手笔投入。一件件好事实事的办结,让万千百姓倍感温暖。南京惠民答卷有“温度”更有“厚度”。
“养老有保障、看病不再难、孙子上学可就近,我们感觉生活越来越幸福。”家住秦淮区后标营的张孟珍发出这样的感慨。
是的,生活在南京是幸福的:新名校越办越多,中小学课后服务参与率超过90%;医保个人账户可“家庭共济”,0—3岁婴幼儿可供托位数约35527个、每千人托位数达3.2个;2020年社区居家服务突破1000万人次,机构入住老年人达1.95万人,更多老年人乐享晚年生活;今年累计为20.69万名高校毕业生发放租房补贴19.8亿元,1—7月,我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78万人,为今年26万人目标的76.1%。
5年来,我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百姓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幸福感满满。
政策暖了!更多年轻人选择在宁就业
今年6月刚从皖西学院毕业的刘婉晴,通过参加线上招聘会获得了南京3家企业的入职邀请。比较了几个工作意向后,她最终入职苏果超市有限公司。
她说,正是满满的诚意和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让她决定留在南京发展。“南京每季度发放的租房补贴大大降低了我的生活成本,人才落户政策也为我今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暖心政策让我在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很强。”
年轻人是推动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新鲜血液”。2018年以来,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创新名城建设,创新实施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宁聚新十条”“战疫情促就业十万研究生宁聚行动”等,有效促进青年大学生“引进来、留得住、能就业、会创业,持续向好发展”。
2021年初,南京升级实施“紫金山英才宁聚计划”,进一步细化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项目实施细则,累计为20.69万名高校毕业生发放租房补贴19.8亿元,为近10万名高校毕业生发放面试补贴近亿元。
疫情防控期间,南京还聚焦主导产业及重点产业链,以“名城优岗·宁聚英才”为主题,市区联动、校地合作、线上线下结合,开展“百场宁企招聘会”,采取直播带岗、线上招聘、校地合作等形式,保持就业招聘“不断线”。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财富创造的来源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统筹联动、多措并举,建立健全就业保障机制,在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的同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出台并落实一系列援企稳岗政策,坚定不移稳就业、全力以赴保民生,确保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今年1—7月,我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78万人,为今年26万人目标的76.1%;实现再就业5.57万人,为当年6.7万人目标的83.1%。
“名校”来了!家门口就能享优质教育资源
“硬件一流,老师很亲和又负责任!”家住麒麟的季雅雯今年6岁,今年9月刚上一年级,提起孩子的学校,她的妈妈赞不绝口。
季雅雯就读的学校是位于玄武区启迪大街29号的长江路小学启迪分校,今年9月新办。该校占地面积20亩,硬件设施一流,学校以科创为特色,仅科创活动教室就有科学教室、劳技教室、科创活动中心、计算机教室4个。
校长由长江路小学原副校长李清丰担任,语数外老师都来自长江路小学,综合学科老师来自理工大实小。一流的软硬件,让这所学校在开办之初就备受关注。
“学校在建时我们就关注了,听说是长小的分校,家里人就很放心地把孩子送过来。如今孩子已经入学一段时间,我们对学校印象都特别好。”一(2)班王歆宇的妈妈说,“虽然学校目前仅有一年级80多名学生,但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优质的课后服务,学校开设10多种社团课程供学生选择。中午提供场地给孩子们午休,下午还提供点心。这些细节都让我们觉得很满意也很放心。”
校长李清丰说:“学校是长江路小学继理工大实小后开办的第二所直属分校,由长小全程筹建,学校领导班子以及教师队伍都是从本部或理工大实小派遣的骨干教师。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常规、教研活动等方面与长小一体化管理,同时也会注重内涵发展,坚持特色办学。”
今年9月,像长江路小学启迪分校这样倍受家长关注的新名校还有不少,包括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二附属小学、南外仙林分校华侨城中学、南京市宏运学校(东山外国语学校分校)等。不少家长称,随着名校分校越办越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是一种幸福。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推进教育公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过去5年,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9.5%以上,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8%。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我市印发《全市普通高中布局优化总体方案(2018—2023年)》,实施5所市属高中外扩工程。另外,我市鼓励推动优质资源向新区、郊区、保障房片区辐射,全市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98.6%,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另据了解,今年秋季新学期课后服务开展第一周,据教育部门初步统计,全市中小学报名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总人数超过60万,参与率超过90%,实现了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要的学生课后服务全覆盖的目标。
保障更好了!切实减轻家庭医疗负担
70岁退休老人蒋女士,不小心摔伤后造成股骨颈骨折。这类骨折不仅对老年人的身体造成较大的伤害,治疗等各项费用也不菲。
蒋女士在中大医院住院治疗结束,出院结算时显示她需支付超过33000元的费用。原本担心个人账户中的金额远不够支付这笔费用,但最终的结算却给了蒋女士一个惊喜:通过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蒋女士的儿子和丈夫分别给她个人账户划转10000元和25000元,让蒋女士在出院结算时把原本需要自己现金垫付的3万余元成功抵扣。
今年,为进一步提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使用效益,拓展个人账户使用功能,解决家庭成员医疗费用共济困难,市医保局会同市财政局、市卫健委、市金融监管局印发《关于调整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使用范围有关工作的通知》,于4月15日正式受理南京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业务。统筹考虑高血压、糖尿病预防,防疫工作常态化需求,南京在原个人账户支付范围基础上增加家庭医生、常用医疗器械、防疫用医疗器械及消毒产品等4项支付范围,放开2项家庭共济功能。
截至目前,“家庭共济”支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用近8000人次,支付金额超11万元;医疗器械类产品和消毒类产品共计6大类,目前已经进入支付范围的共计828个商品,支付人次超20万,支付费用约1500万元;支付疫苗人次近16万,支付费用超4000万元,有效减轻了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
为实现病有良医、老有康养、幼有优育,南京从多方为老百姓提供强有力的健康医养支撑,重点关注“一老一小”,除了推出“家庭共济”业务,还不断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随着“三孩”政策的出台,市卫健委积极推进0—3岁婴幼儿普惠托育民生工作,切实减轻家庭的后顾之忧。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目前南京共有市级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中心1家,区级指导中心6家,街镇服务站44家,社区亲子室515家,已备案的托育机构280家,0—3岁婴幼儿可供托位数约35527个,每千人托位数达3.2个。今年南京已完成省级18家普惠托育机构,市级32家普惠托育机构建设。
服务升级了!老年人乐享晚年幸福生活
在家门口幸福养老,是大多数老年人的心愿。
家住栖霞区的鲁兰君,退休后为了不麻烦子女,选择独自居住。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身体健康逐渐变差。去年,88岁的鲁兰君主动选择住进了离家不远的爱德仁谷颐养院。
在养老院,鲁兰君享受着贴心的生活护理,每天有人照顾生活起居,一日三餐不用操心。专业的医疗服务,医生每日查房,生病能第一时间得到诊治。喜欢热闹的鲁兰君还会参加养老院组织的各类趣味游戏、节日活动。
“在养老院,每天都很忙碌,生活也多了一份保障与安心,比以前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房子踏实很多。”鲁兰君对自己的养老院生活很满意。
这,仅仅是我市约160万老人幸福养老的一个缩影。
过去5年,我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并在全国率先开展养老服务领域系列创新工作:启动市级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探索出发展互助性养老有效路径;加大运营补贴力度,全市公办养老服务机构40%以上实现公办民营,社会化养老机构占比达78%;连年开展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2020年度评定AAA级及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44家,根据新国标评定三级及以上养老机构46家;率先探索建设“家庭养老床位”,由养老服务机构按照机构照护标准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已建成床位5701张;探索养老“喘息服务”,由政府补贴为居家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免费照护服务,使照护家庭得到“喘息”,已服务2000多户。
这5年,为老服务水平也在持续提升。据悉,我市连续4年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被民政部评为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全国重大典型。全市2020年社区居家服务突破1000万人次,机构入住老年人达1.95万人,探索向全市高龄老人每月提供不少于2小时免费照护服务,年发放“尊老金”1.4亿元。同时,建立市、区、街镇、社区四级“养老顾问”体系,近2000名专业养老顾问通过“坐诊”“巡诊”,免费提供养老政策咨询、量身定制养老方案等。
南报融媒体记者 钱红艳 王婕妤 马道军 余梦娇
>>>专家点评
精准发力提升群众获得感
陈雯(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
增强民生保障的兜底性,拓宽保障的覆盖面,精准发力回应“急难愁盼”,提升民众获得感和社会活力信心,是高品质民生建设的方向和原则,是南京作为省会城市的责任担当和智慧贡献。
高品质民生保障须回应民众热切关注。教育事关国家民族未来,事关千家万户希望,事关个人发展前途。5年来,南京重点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匹配。南京紧贴教育民生家长需求,落实“双减”、扩优、均衡的高质量公平教育,办好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优质教育。
高品质民生保障须发力百姓“急难愁盼”,南京拓宽“一老一小”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一老一小”保障体系事关人口结构优质均衡,事关家庭凝聚力与幸福感。面对严峻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的双重挑战,南京积极应对,高效落实,高度重视家庭共同体和生命全周期建设。实现养老服务从少到多,从好到优的数量保障和质量优化,托育服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高质量建设。
高品质民生保障须兜底重点难点群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事关社会稳定和谐,事关个人生存和发展。五年来,南京加强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支持保护。南京夯实就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就业保障覆盖人群,提升就业质量支持力度,激活创业创新社会氛围,确保人力资本高效开发,人力资源有效利用,人才汇聚有效增强。
南报融媒体记者 宋广玉整理
(责编:萧潇、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