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福社区的“全家福”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09 18:02

多福社区

多福社区多福广场

民警深入多福社区,为百姓解难题。

2023年,多福社区的2000户居民们照了一张幸福的“全家福”。如今,这张“全家福”被放大处理,放在了多福社区的“福”字墙下。

多福诗社

扫码关注更多老报道新故事

扫码看沈阳的改革开放故事

  2013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看望居民时指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邻”理念指引下,十年间,沈阳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沈河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重要指示作为推动基层治理的制胜法宝,为沈阳全市乃至辽宁全省践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现新突破提供“沈河样板”。

  文/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张晶

  图/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李浩

  视频/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贺天榆、杨士明

  老报道

  “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十年前的2013年8月30日,在沈阳多福社区居民、下岗再就业职工丛龙江家里,习近平总书记关切询问社区服务好不好、实施暖房工程后冬天温度能提高几度、家里还有什么困难,祝福一家人把日子过得更好。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明确提出“两邻”理念——“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下岗再就业家庭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丛龙江还清楚地记得,总书记看到他7个月大的孙女丛婧涵时,高兴地把孩子抱起来,笑着说“很可爱,很安静”。

  “今年我11岁,上5年级。”十年弹指一挥间,丛婧涵长大了,如今的她更加活泼开朗。丛婧涵告诉记者,她喜欢书法、绘画、朗诵和弹古筝,尤其喜欢朗诵唐诗,她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四年级时还被评为沈河区的明德少年和区优秀学生。闲暇时,她喜欢和小伙伴们在多福社区广场打羽毛球、打排球、踢毽子。

  十年间,老丛一家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他和老伴每月能及时、足额领到退休金;此前无业的儿子,申请到了无息创业贷款,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汽车装饰店;家里进行了装修,添置了新家具……老丛一家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日子一天天地好了起来。

  沈城的冬日,天黑得有点儿早。傍晚时分,窗外已是暮色四合,当多福社区里每家每户逐渐升腾起烟火气时,丛婧涵伴着诱人的饭菜香气在桌前专注地练习书法,“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辜负习爷爷的期望,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出力!”丛龙江脸上也溢满着幸福:“十年了,我们家的生活也越过越好,真希望总书记再来我家看看!”

  老旧小区改造让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多福社区居民尹秀英阿姨告诉记者,当年总书记来到多福社区,与居民代表座谈时,她和郭东辉就分别坐在总书记左右两侧。

  多福社区位于沈河区滨河街道大南街363号,2000年建成,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有二十多栋居民楼。2009年3月起,政府投入八百多万元改造社区,通过创建“福”文化系列活动,有力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成为独特的福文化基地。后来,作为老旧小区的多福社区又相继进行了两次改造。

  改造前,社区的基础环境差,楼体年久失修,设施老化,邻里之间常有纠纷。“现在可不一样了,老旧小区改造让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路平了,景美了,‘一老一幼’的问题解决了,社区居民心情舒畅,到处都是一幅和谐的画卷。”今年82岁的郭东辉说。他是多福小区的老住户,在这里居住了20多年。“社区改造的绝不仅仅是环境,文化氛围也更加浓烈,通过文化引领,居民的凝聚力更强,幸福感更足。”郭东辉说,“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多福社区这些年发生变化的核心动力。社区变美了,邻里和谐了,居民一起参加活动,就像相亲相爱的大家庭。”

  和郭东辉老人一样,说起十年来多福社区的变化,尹秀英阿姨也是感慨万千。“我们特别期待总书记啥时候能再到多福社区来看看,尝尝咱们做的饭菜,看看咱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新故事

  走出基层治理新路径 社区有爱有善有暖有伴

  十年来,多福社区党委牢记总书记提出的发展理念,转变过度依赖“人、财、物”的发展思维,以党建为引领,以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目标,锻造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着力优化同网共治的工作机制,着力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让幸福成为可感知可触摸的生活。多福社区党委也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社区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等。

  得知社区老人家里暖气不热,邻居主动帮忙

  在多福社区,无论谁家有什么困难,社区党委、志愿服务团队、左邻右舍,都能及时伸出援手。

  此前,郭东辉感觉家里的暖气不热,由于年龄大担心与供热公司和换热站沟通不顺,他就一直没与供热方联系。吴玉梅和左华两位邻居得知情况后,主动与供热公司和换热站取得联系。供热公司派人到郭东辉家中,为其更换了暖气和管道。两位邻居还主动帮郭东辉把施工后的家打扫得干干净净。

  “今年冬天,家里的室温提高了2℃,我这心里也感觉热乎乎的!”郭老说,正是因为有了好邻居的帮衬,他感觉多福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温暖。

  打工妹小迟也在多福社区找到了归属感,这份归属感来自左邻右舍的真心关爱,让她忘记了自己“外来户”的身份。有一次,她因吃药后过敏,急忙向对门的邻居大姐求助。大姐赶忙喊来另一位邻居,将小迟抬到楼下,用私家车将其送到附近医院。因为送诊、抢救及时,小迟很快脱离了危险。“在多福社区,感觉特别温暖。”每次提到那次救命的相助,小迟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引入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公共服务

  如今的多福社区,居民们的幸福感汇聚在简单的一餐一饭、生活的点滴之中。目前,多福社区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天为居民们提供平价、放心的餐食。“10元钱就能吃到一荤两素,而且吃得干净、放心。”居民王玉梅高兴地说。

  同时,多福社区还开办了社区健康驿站、社区食堂、老年活动中心等,可为居民提供中医养生、助浴、心理咨询等数十项服务。

  “多元参与、社会协同,请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仅能提升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也能解决社区工作者人员配备不足、分身乏术等问题,从而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多福社区党委书记樊月说,目前,社区通过引入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公共服务项目267项,居民办事更便利。

  “多福人人人福多,顺心事事事心顺”,在多福社区,有这样一副对联。在“两邻”理念的引领下,多福人、沈河人、沈阳人正把幸福的日子过得愈发生动。

  多福社区的十年变化,正是沈阳市全面做实民生工程、全力推进社会基层治理的“幸福剪影”。十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沈河区委区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打造全国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的总目标,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走出了一条具有沈河特色、沈阳特色的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两邻”理念,也从多福社区发端、扩展开去。沈河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平安建设“长安杯”、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等2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沈河区的社区“还权、赋能、归位”工程被评为首届“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奖”。

  2023年年中,在同样一个鲜花盛开的艳阳天,多福社区的2000户居民们像过年一样穿上了新装,男女老少精心打扮,从家里搬来了板凳和椅子,照了一张幸福的“全家福”照片。如今,这张“全家福”被放大处理,放在了多福社区的“福”字墙下。“全家福”上的张张笑脸,正是居民们凝聚力提升、幸福感爆棚的真实体现。这,应该就是对总书记十年前美好期许的最佳回应。

  数据说

  数说践行“两邻”理念这十年

  2022年,沈河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78亿元,是2013年的1.8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5万元,是2013年的1.87倍,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发展增速;民生投入达44亿元,创历史新高。

  沈河区组建了5300余人的“三长五员”工作专班队伍,让老百姓体会到党始终在人民群众身边。

  累计开展各类党员志愿服务72万余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9.8万余个。

  累计投入29亿元改造老旧小区677个、3221栋,建成近300个口袋公园,让老城区居民出行方便、出门见景。

  打造“十五分钟就业圈”,累计新增就业超23.33万人,年均超2.3万人,培育技能人才达到3.5万人。

  幸福教育课堂覆盖所有街道社区,年送课1200余课时,年服务15万余人次。

  基本公共卫生“直通车”、中医药“大篷车”,为全区13.45万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可定制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统筹:张毓、汤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