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社区面临的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统筹资源的问题不断复杂化,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基层社区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有效的资源,应对基层治理的高标准和新状况,双桥街道探索出党建引领下的“一线工作法”,推动基层治理精准实施,资源有效互补。
一、背景与起因
要素的有限性倒逼基层社区工作的精细化、精准化。双桥街道作为扬州市主城区所在街道,辖区内有30年以上的老旧小区,有新开发的商品住宅,有商务写字楼,有科技综合体,有高校院所,有市级机关部门等,行业分类繁杂,居民人群的需求多样,如何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应对复杂多变的基层治理任务。双桥街道探索以党建为引领,在“一线”发力,充分发动辖区各类人员、资源,从互利共赢的角度出发,通过精准发力,整体联动,着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进而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统筹资源、形成合力的能力。
二、主要做法
“四个一线”工作法。在基层组织、基本队伍、区域资源、制度规范等方面,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一线”精准实施,形成党建引领下的多治融合,为做好城市社区基层治理提供“双桥样本”。
把组织建到一线。实现高质量的基层治理,组织是保障,双桥街道在推进城市网格化的基础上,根据行业和人群的不同特点,精准设置党组织,有效加强组织覆盖,提升组织功能。一是把组织建在需求上。根据居民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需求,在社团组织上着力,牵头成立街道区域化社团党组织孵化器,对社团组织加强日常管理,强化政治引领,提供配套服务,对人员到位、制度成熟的社团组织及时成立党组织,培育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红马甲义工队党支部”、省级典型“十姐妹义工队党支部”等社团组织,实现“党员引领社团,社团凝聚群众”。二是把组织建在任务上。基层治理是基层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责,几乎涵盖社区的全部职能,双桥街道重新调整支部结构,分别成立红色物业党支部、老旧房屋改造党支部、文明城市创建等行动党支部,推动多方资源整合在任务一线,党员作用发挥在任务一线,实现行动党支部引领基层治理的良好局面。三是把组织建在到矛盾上。处置各类矛盾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同样也牵扯到基层党组织的大量精力。为发动党员群众参与矛盾调处,各社区进一步挖掘社区内退休干部、热心人事资源,分别成立“和事佬”党支部、“帮帮劝”党支部,帮助社区化解矛盾。四是把组织建在资源上。由街道社区主动加强与辖区驻区单位的沟通联系,梳理摸排辖区69家驻区单位作为党建联盟单位,涉及机关、学校、医院、金融、商业、社团组织等10个领域,将相关党员负责人全部纳入街道“大工委”,配套建立7个“连心桥支部”,整合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基层治理的合力。
把队伍用到一线。基层治理关键在人,在立足社区干部的基础上,双桥街道通过搭建平台、广泛发动,引导社区党员、骨干、能人、居民的积极作用,解决了基层治理“缺人”办事的难题。一是引导党员带头示范。街道共有党员2500名,通过设置“三表三兑换”(党员活动记录表、党员联系群众表、党员自愿服务积分表;积分兑换、服务兑换、荣誉兑换),强化党员管理,促进作用发挥。同时,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打造,设立“红马甲新时代文明实践流动岗”,打造党员文明实践示范带,为党员打造展示自我的平台,有效促进党员发挥在一线。二是壮大骨干核心力量。重点针对无配套物管老小区管理难题,广泛成立自管组织,构建以1个党支部为核心,以X名社区党员、先进典型、知名人士、文艺团队等骨干力量为突破口,吸引N户广大居民群众走出家门组团自治的“1+X×N”自管模式,打造一支能为社区战斗的骨干一线队伍。三是宣传发动社区好人。通过打造“好人一条街”,开展 “十佳好邻居”“十佳好住户”“十佳网格明星”评选,集中宣传展示社区道德建设先进模范典型人物事迹,播撒好人精神,形成“人人推好人、人人敬好人、人人赞好人、人人学好人、人人做好人”的“五好”氛围,发动广大居民投身到社区治理中。
把清单列到一线。只有满足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基层治理才能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为此,双桥街道聚焦问题,从群众需求出发,通过务实扎实的举措,列出三项基层治理清单,根据清单提供精准服务。一是厘清群众需求清单。结合大走访和“走问解促”活动,通过扎实走访、广泛征集,在收集大量民意基础上,经过分类、整理、归纳,形成驻区单位和居民群众需求清单,通过把准基层治理的痛点和难点,实现基层治理的精准服务,有效节约基层党组织的成本。二是厘清区域资源清单。通过绘制区域党建资源共享地图,采取主动邀约、上门拜访、电话沟通等方式,详细了解区域驻区单位、机关团体、高校院所等各方优势和合作意向,从共赢共享的角度推广宣传,形成区域资源清单。真正弄清楚基层治理中缺什么,补什么,做什么。三是厘清社区服务清单。根据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聚焦“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公益志愿”四个方面,专门设计党建实事项目,形成社区实事项目清单,并由驻区单位等进行认领,定期通报实施进度,举办集中观摩,年底组织总结交流,每季度向驻区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寄一封信等形式,使实事项目能够落地见效,形成驻区单位多方参与的良好格局。
把制度立到一线。针对不同类别的对象群体,配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实现基层治理分类管理,精准施策。“民生茶馆”促自治。重点针对物业缺失的老旧小区,建立“民生茶馆”,将组织建设、事务管理、服务小区发展建设规划以及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列入民主协商内容,区分社区、小组、个人三个层级,严格履行提出议题、按照确定议题、组织协商、决策实施、公示公开等程序,分层民主协商议事,真正实现协商的议题群众知晓、协商的过程群众明了、协商的结果群众清楚。“双晒双做”促德治。开展“晒家风,做最美家庭;晒金宝,做最美邻居”的“双晒双做”主题家风文化活动,设立“和谐”“尚行”“厚德”榜,打造家风文化长廊。根据每栋楼居民特点、工作特色、典型特征,开展特色楼栋文化建设,打造“孝老爱亲楼”“绿色环保楼”“邻里互助楼”“书香楼”“法治楼”等各具特色的楼栋文化阵地,致力为居民营造温馨和谐的人居环境。“平安站点”促法治。以社区法治工作室为龙头,整合法治专门队伍、法律志愿者、社会知名人士等力量,积极推进平安法治志愿者站点建设,打造了公安警务站点、人民调解站点、武捍东工作站点等特色站点,开展“一月一走访、一月一宣讲、一月一服务、一月一宣传”等“1+1”活动,打造“十分钟法律服务圈”,推动法治精神、法治理念走进社区每个单位、每个家。“党建红盟”促共治。成立区域化党建联盟,按照“四联+四化”,即组织联动,促进党建体系网格化;机制联建,促进党建力量整合化;资源联享,促进党建服务专业化;活动联搞,促进党建功能分类化,成立党建红盟,促进多方党组织统筹联动并开展党建工作,实现基层治理多点组合,优势互补。
三、思考与启示
把准脉、开好方,好钢用在刀刃上。今年以来,双桥街道通过在“一线”着力,进一步深化了“党建红盟”“居民自管”“社团孵化”等党建品牌,通过“四两拨千斤”的党建引领,多方助力,有效减少了基层社区人力、物力成本,提高了社区为民服务的办事效率,增强了社区基层治理能力。
一是党建引领是核心。基层治理的核心是基层党组织,如何撬动广大的基层资源,发挥各方积极作用,是“一线”工作法的根本保障,也是社区基层党组织需要积极探索的。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实实在在转化为城市社区治理新优势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可以落实到一项项任务、一套套制度中、一份份清单中,从群众关切的小事着手,从驻区单位的需求着手,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
二是明晰资源是关键。群众、驻区单位的需求是什么,社区各方可以提供的服务是什么,社区可以整合的资源有哪些,这是推进“一线”工作法的前置工作。这项工作是一项基础工程,需要基层社区党组织在前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调查了解。资源统筹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区基层治理的高度,也是考验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重要标准,是实现“一线”工作法的关键所在。
三是多治融合是抓手。通过学习借鉴基层治理的“枫桥经验”,双桥街道结合自身实际,增加了“共治”元素,通过凝聚社区各方治理要素,实现了“德治、法治、自治、共治”多治融合的良好局面。“共治”元素的加入,成为“一线”工作法的催化剂,通过党组织引领,多方面参与,破解了基层党组织单打独斗的局面,多治融合使得基层党组织基层治理的水平得到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
四是群众评价是根本。“一线”工作法的实效如何,群众的评价最客观,自推进“一线”工作法以来,双桥街道的社区第三方满意度测评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社区内普通大众、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各方社会资源充分整合,民主、高效、协商的社区治理参与平台有效构建,全民参与的开放式社区治理体系逐步形成,多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氛围更加浓厚,社区治理模式得到持续优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充分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