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殡仪服务夫妻档坚守10年,称自己是“被需要的人”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18 07:31

11月27日上午9时许,韩昌龙带着疲惫的身体,收拾好工具箱准备下班。

这时,家中已梳洗完毕的妻子伍兴丽,安顿好孩子后正奔走在上班路上。

丈夫从贵州省贵阳市殡仪服务中心(景云山)到家,妻子从家到景云山,这对夫妻常常在同一条道路上“擦肩而过”。

“我从昨天9点上班一直到今天9点,24小时没有休息了。”韩昌龙说,进入冬季,劳动强度比平时要大很多。

作为一名遗体化妆师,韩昌龙平均每月要为150余名逝者服务。“有时,还要协助法医做尸检。”

妻子伍兴丽是一名引导员,逝者信息登记、带领家属预订告别厅、办理火化……从遗体进入殡仪馆,再到出骨灰,所涉及的所有相关业务和殡葬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都由她来引导家属办理和解决。“每天来往人数太多,我已记不清自己服务了多少人。”

“每个人都会死去,这是自然规律。”2007年,19岁的金沙小伙韩昌龙“单纯因为好就业”报考了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原重庆民政学校)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在这里,他和来自贵州湄潭的19岁姑娘伍兴丽相识。

大二的时候,他们“牵手”,并一起来到贵阳市殡仪服务中心(景云山)实习。

“我们是同一届,但是不同班级,只是一些公修课会在一起上课。”伍兴丽告诉记者,2010年毕业之际,他们决定返回贵州,来到了景云山。

“翻过‘年槛’,就快有10年了,时间过得真快!”伍兴丽笑着说。而这笑的背后,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酸。

现实生活中,殡葬从业人员常常会被吃“闭门羹”。

“之前怀二胎挺着大肚子打出租车到景云山上班,要到了之后师傅忌讳,不肯把车开到里面,把我放路边就溜了。”

“我的朋友兼同事需要租房,我在小区业主群给她找到了房源,房东知道是我同事后,拒绝了我们两次。”

“单位有个男同事,相亲几次,一谈到工作,对方立马脸色都变了!”

“很多时候,我们对外都不敢向别人透露自己的职业,只说自己是在民政局上班。”

……

贵阳景云山一名遗体化妆师正在整理工具箱

24小时持续不间断工作,实习不到半年,韩昌龙便患上腰椎间盘突出;夫妻同时在家的时间一个月只有三分之一;社会不解、亲友回避——谈到为何能坚守10年不弃时,韩昌龙和伍兴丽都说,他们是“被需要的人”。

遗体化妆师,要近距离接触各种各样不同年龄的逝者,听到家属在旁伤心痛哭时,韩昌龙在安慰家属的同时,内心也特别难受。“心情十分复杂,尤其是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

殡葬引导员,面对家属的慌乱、懵、不知所措,伍兴丽怀揣着一颗热心,为家属讲解、沟通和协调各项事务,帮助丧属圆满办理逝者后事。“也是为亡者送上最后一程。”

日复一日,他们也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这对爱岗敬业的夫妻,打算一直做下去。

“家人的支持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今年,韩昌龙夫妇喜添二胎,现已有半岁大,“老大”今年4岁,是爷爷奶奶在帮助照顾。

从客厅里挂着的全家福可以看出,韩昌龙夫妇一家人过得很幸福。

记者手记

在贵阳,景云山或许是死亡的代名词。平常人的死亡经历是有限的,但有一群人却是每天都与死亡接触,他们就是殡葬从业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份普通的职业和工作。在采访中,这群人阳光,也会笑,也有美满的家庭和梦想,因为经历了太多生死离别,所以更懂得了爱与珍惜。长久以来,由于种种社会偏见,这群人只能“隐姓埋名”,默默为社会奉献青春,甚至一生。中国每年的死亡人口近千万,每个人或早或迟都会与殡葬发生交集,正确认识和看待殡葬以及殡葬从业者尤为重要,期待整个行业能够健康发展,让殡葬改革的成果真正惠及到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