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艺术从业者,却不敢在家摸乐器、不敢与外人谈工作,并自嘲是游离在“社会边缘”的人……他们就是“吹死人子板板”的丧葬乐队。
前日晚,记者采访了这样一群特殊的从业者。
现场令人生恐惧
前日晚,在石桥铺某安乐堂,花圈紧簇,哀乐阵阵,一位老人躺在棺内,披麻戴孝的亲友正逐一挥泪惜别。记者跟随一支丧葬乐队应邀进入,参加悼念音乐会。
演出地距棺位不足2米,记者瞟了一眼逝者,他虽经化妆,但脸仍苍白得吓人。再加上现场特殊的氛围,一股莫名恐惧陡然而生。“不要看!”乐队副队长李长江见状说,记者赶紧将目光移开。
“我们最初接触这行,跟你一样,也很害怕。”演出间隙,李长江说,人人心中都有一道槛,突破了就好。乐队中原有一名女键盘手,刚入行时非常害怕,总是将键盘放在距冰棺很远的地方,甚至天黑后不敢单独回家。后来,她演出了一段时间,就习惯了。
“我现在已从业13年,有时还是有‘翻江倒海’的感觉。”李长江说,特别在夏天,尸体停放很短时间就有一股味道,个别客户为节约钱不愿使用冰棺,为了演出,他们往往要在旁边站几小时,非常难受。
唱情歌并不奇怪
演出开始,记者拿到节目单大吃一惊:里面除了《不想说再见》、《父亲》等“切合丧葬主题”的歌曲外,竟有一首《送战友》,而逝者并没有当过兵。后来演唱到这首歌,歌手吐出的歌词才让记者明白过来——歌词被改成“送长辈,踏征程……”
“这是我们的一种惯常操作方式。”李长江称,葬礼音乐会的目的是悼念和缅怀逝者、振奋生者,引发亲友共鸣。因此,一台音乐会不能全是悲伤曲目。且曲目还要根据逝者身份、去世情况和亲友意愿及到场宾客素质等多方面来决定,他们的乐队就准备了上百首曲目,其中有高雅的、平稳的,也有流行的、欢快的。
一次,他参加一个葬礼,女客户非要他唱《北国之春》,后来他才了解原委:这首歌是逝者生前最喜爱的歌曲。还有一次,顾客要他唱《昨夜星辰》,原来逝者生前是一位演员。“葬礼上,顾客点的歌曲往往包含着特殊意义。如女孩为已故男友点一首情歌表达思念之情,或亲友为寿终正寝的高寿老人点欢快歌曲,不明真相的路人听见后,可能会笑‘乱劈柴’,其实人家是在情理之中。”李长江说,丧葬上任何歌曲都可能出现,故听见“不切题”歌曲,不要大惊小怪。
不敢在家摸乐器
“这个职业虽与艺术沾边,但按社会上的说法,我就是‘唱死人子板板’的,所以很遭人白眼。”李长江说。
这行从业者大多是文艺爱好者,因诸多原因“堕落”于此。李长江原是某大型企业文艺骨干,连续5年被评为先进个人,时常还被邀请到舞厅演出。后来单位不景气,他失去工作,在朋友介绍下,于1995年进入这行。
“我原来上台,生怕观众少了,而进入这行后,却担心观众太多,被熟人认出。最初,我还要戴墨镜、化装,现在习惯了。”李长江坦言,除了亲友,他从不跟人谈工作,被问及也是支吾搪塞。但有个别熟悉的朋友,遇到还是会半开玩笑地问“你下班洗手没?衣服换了没?”他每听此话心里很不舒服。之前,他多次打车上班,出租车司机一问地点是“石桥铺殡仪馆”,都不愿载。后来他学聪明了,司机问起,他就说到联芳花园车站,到了再让司机转进去。
“我们甚至不敢在家摸乐器,怕因为‘职业习惯’演奏出哀乐,乐队排练也选择在殡仪馆。”李长江说,乐队原招了一名大学生,但对方由于压力大,收入低,干了不到半年就离开了。因此,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以无稳定工作的中老年人为主。且因市场竞争激烈、入行门槛低,从业人员的生存状况也越来越糟糕。
谈话间,两个多小时的悼念音乐会结束。没有掌声、没有鲜花……李长江等乐队成员,默默收拾好行装,匆匆消失在夜色中。(韩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