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紫金山观察”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道军
近日,“感动南京”2023年度人物揭晓。
他们中,有人深耕社区,把平安底色绘进灯火人间;有人始终不忘医者初心,全心全意护佑百姓健康;有人以超前的眼光,勇闯未来网络“无人区”……
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走在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的奋斗之路上。
致敬!感动南京的你们!
以敬业奉献铸就“凡者不凡”
开展高难度复杂手术,填补医疗技术空白,拓展中医优质服务……他们用精湛医术造福当地人民,让中国医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落地开花。
2023年,由鼓楼医院、市第一医院、市中医院、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19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南京援外医疗队,分赴圭亚那、马耳他两国开展医疗援助工作。
援助期间,医疗队员以精湛的医术服务当地民众,累计诊治患者2.2万人次、实施手术2675台。在“授人以鱼”的同时,他们始终不忘“授之以渔”,希望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医疗队通过业务培训、传帮带等方式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医学人才。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中医文化讲座、“中医宝藏进课堂”等活动,讲好南京故事、中国故事。
蔡文君是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中央门派出所教导员,什么时候见到他都是满脸笑容。他推动解决了一大批历史遗留难题,处理了无数棘手的治理“硬骨头”,结交了一大批自嘲为“烂命一条”的特殊群体朋友。
作为社区基层工作的深耕者,蔡文君是16万居民的守护者,是无悔付出的奉献者,更是将新时代“枫桥经验”延伸至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米”的南京公安实践样本。他创新探索处置群体性纠纷的“三控一跟进”工作法,先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93起,有效化解疑难纠纷1200余起,无一起矛盾上交;探索总结重点人员稳控“五个一”工作法,变被动接访为主动约访,把信访人当亲人,通过协调多部门推进化解,辖区10年以上信访老户由37人减少至3人。
“一根绳索,可以打出多少种绳结?一个锁扣,怎么才能承受生命的重量?”作为改制以来江苏消防救援队伍首位出书的消防员,南京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一站班长罗忠臣主编的《绳索救援技术》,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绳索救援技术,形成了一套全面、专业且适合消防救援队伍训练和救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罗忠臣与绳索的故事,也因为这本书被广为知晓。
大家口中的“绳索专家”,其实是个1994年出生于云南的彝族小伙儿。罗忠臣先后参与处置2016年“4·22”德桥化工物流仓储爆炸、“6·23”盐城特大龙卷风灾害事故、2019年“3·21”盐城响水天嘉宜爆炸事故救援、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灾害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2300余次,营救遇险群众300余人。
以美德美善汇聚人间大爱
10年来,先后奔赴全国13个省124个县的偏远及经济薄弱乡镇,免费筛查10万名儿童,救治1200多名贫困先心病患儿……这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公益项目“心佑工程”一路走来的历程。
“这个工程让一群原本‘大口呼吸都觉得痛苦’的孩子能在阳光下享受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快乐,也让这些孩子背后的一个个家庭从绝望走向新生。”作为“心佑工程”健康扶贫项目的发起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李庆国深有感触。
2015年起,李庆国还带领团队启动“心脏超声医生免费培训计划”,以“师带徒、手把手”的方式,为苏北等地区培训了近百名心超医生,提升了当地心脏超声诊断水平;培训进修医生、西部对口支援单位医务人员500多人,基层医护骨干1万多人。
汤小霞,玄武区锁金村街道紫鑫城社区居民。30年前,她被确诊结肠癌,为与病痛作斗争,于1995年加入了南京癌友联谊会,后与几位癌友集资成立南京癌友康复协会,带领癌友们群体抗癌。
2010年3月10日,汤小霞立足社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创建“小霞癌友康复驿站”,并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该驿站成立13年来,她带领志愿者们走进病房看望病友1000多人次;服务癌友、老人上万人次;助弱帮困825户人次、大额救助65人次、临终关怀16人,累计志愿服务达28000多小时。
在江北新区长芦街道芳庭潘园小区,头发花白的沈桂华正用一根红绳给98岁的姐姐沈萃萍扎马尾。
沈桂华今年85岁,16岁起就独自负责照顾盲人姐姐,一晃快70年了。几十年来,沈桂华从没睡过囫囵觉,隔几个小时就要搀扶姐姐大小便,随喊随醒。一日三餐,永远都是陪姐姐吃完后自己再吃。沈萃萍的生活起居、看病就医,沈桂华事无巨细,寒来暑往从无一句怨言。为姐姐所做的一切,沈桂华心甘情愿。
要强了一辈子,坚强了一辈子。沈桂华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没有诉过一声苦、怨过一声累。她书读得不多,说不出什么是仁爱孝悌、自强不息,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却又无时无刻不在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言。
孙以智,雨花英烈孙津川的侄女,雨花英烈故事志愿宣讲员。13岁时,孙以智第一次从奶奶口中听到大伯孙津川的名字和半只梨的故事后,就踏上了宣讲孙津川烈士以及雨花英烈感人故事的人生征途。
在任雨花实小校外辅导员的43年,孙以智辅导了13届“孙津川中队”,她把生命融入用“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伟大事业中,将理想和信仰的种子播撒在一代又一代少年心中。
40多年来,从“孙姐姐”,到“孙阿姨”,再到“孙奶奶”,变换的是孩子们对她的称谓,不变的是孙以智对宣讲雨花英烈故事的坚持。
以创业创新成就奋斗人生
“一辈子就做了网络这一件事。”一路走来,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刘韵洁这样感慨。
刘韵洁长期主持数据通信领域中国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攻关。2018年,他牵头汇聚国内外科研力量创建紫金山实验室,系统性攻克了未来网络关键技术群,以“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开创新的互联网发展技术路径,开辟未来网络新赛道,打造了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已完成覆盖全国40个核心城市、88个主干网络节点、133个边缘节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超前国际近十年的关键核心技术布局,处于领先水平。
2014年12月、2023年7月,刘韵洁两次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对刘韵洁院士科研团队在助力网络强国战略和数字中国战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所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总书记给予充分肯定。
构建中国独有、全球引领的电网时空协调安全防御系统,研发世界首套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系统保护,建成世界上集群规模最大的系统级硬件在环实验验证平台……薛峰和所在科研团队三十年如一日,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深耕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领域,铸就电网安全“决策大脑”,构建电力输送“安全卫士”。
薛峰,国家电网公司首席专家,南瑞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系统保护实验室主任。他带领的团队成为保障我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团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及诸多“卡脖子”难题,为保障我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贡献力量。
“一生择一事”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他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65年,是我国大豆科技界唯一的院士,为中国大豆育种做出了杰出贡献。
作为我国大豆遗传育种领域的开拓者,盖钧镒通过创新育种技术,提高大豆育种效率,建成了世界第三大大豆种质资源库;关心大豆产区拓展,不断优化大豆种植区域,让中国人离大豆自产自足越来越近。他始终耕耘在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在作物学学科建设、涉农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品种示范推广等领域倾心尽力,发表论文著作600余篇(册),SCI论文数量位居全球大豆领域第二,获科技成果奖励21项,教育和培养过的农学及相关学科学生超万人。
如今,88岁高龄的盖钧镒仍每天埋首实验室、奔走田间地头,将毕生心血倾注在一粒粒直径不到一厘米的大豆上,为的就是“中国田里中国种”“中国碗里中国粮”。
一个个发光发热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记录着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也传递着社会变迁、时代前进的铿锵足音。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致敬感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