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发布》杂志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中宣部五洲传播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五洲传播中心)主办,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外宣刊物。
2023年5月28日,南京,玄武湖公园情侣园,全市首个无障碍花园打造完成。视觉中国/供图
扶手盲道、智能语音播报、植物触摸讲解、弧形休憩座椅……徜徉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的无障碍花园,一路闻得到花香、听得见鸟语,随处可见精心布置的无障碍设施,游客悠闲漫步其中。
玄武湖无障碍花园里随处可见的智能语音播报器 视觉中国/供图
玄武湖无障碍花园是一座以视觉障碍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公园。在这里,视障人士可以通过花香气味判断出所处方位,根据感应式语音导览播报,用听觉、嗅觉“欣赏”植物。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保障残疾人和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的基础。今年9月1日,一部与残疾人、老年人等息息相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下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此后,在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智慧城市创建,以及城市更新、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中,全国各地更加注重一体化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城镇在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公共建筑以及公共交通设施时,都将无障碍设施元素融入其中。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到来前夕,《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为这个特殊的节日增添了一个坚实的法治保障。
2023年3月31日,四川南充,蓬安县残联举办无障碍环境体验活动。视觉中国/供图
一份“有爱”成绩单
——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丰硕
中国具有庞大的现实和潜在障碍人群。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残疾人数量达8500万,二者总数超3亿人。对于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而言,无论是起居生活、融入社区、康复教育,还是就业商务、文化娱乐、体育锻炼、旅游休憩等,只有畅行无障碍,生活才能有所保障。
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9年,原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联颁布实施《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1995年,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在北京方庄开展无障碍居住区示范改造试点项目。200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倡导通用设计和合理便利的无障碍理念,中国是公约首批缔约国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提升了北京市的无障碍建设水平。
2012年8月1日,国务院公布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2021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保障阅读障碍者平等欣赏作品和接受教育权利的《马拉喀什条约》。以法律法规为引领,国家将无障碍环境建设持续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央财政专门下拨资金支持补贴各地开展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由中国残联和地方各级残联具体组织实施。通过对残疾人家庭出入口、厨房、卫生间等进行无障碍改造,不仅方便了残疾人居家的生活起居,也减少了残疾人家属的照护压力。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湫坡头镇,58岁的曹海民在老伴的陪同下,小心翼翼地扶着坡道旁的安全扶手走出家门晒太阳。对老曹而言,自从因脑卒中引起脑溢血后,出门晒太阳就成了一种奢望。当地残联了解情况后,为老曹实施了家庭无障碍改造,帮助他重建回归社会的信心。
据中国残联统计,2016—2020年,全国共对65万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助力残疾人脱贫攻坚。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对110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中国残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指导地方加大工作力度,截至2023年9月底,完成了74.26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占“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的65.48%。
2023年3月27日上午,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口号声,24位视障人士在陪跑志愿者的帮助下,于成都市锦城湖公园内开跑。中新社记者 王磊/摄
通过近年来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给残障人士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据统计,全国累计创建了469个无障碍城市(县、镇、村);从2021年到2023年10月,共对1924家政务网站和APP进行了无障碍改造;铁路系统3000多辆动车组列车设置了无障碍座席,铁路旅客列车每天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预留专票;共有43.03万残疾人考取了机动车驾驶证……种种举措,充分助力了残疾人出行、获取信息、获得公共服务、全面参与融入社会,为残疾人更好地接受康复、教育和实现就业创造了条件,使更多残疾人有了实现价值、人生出彩的机会。
如今,“无障碍”已从残疾人专用品发展到通用设计,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内容也从单纯的物质环境建设过渡到全方位的社会环境建设,从有形的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建筑、信息发展到无形的制度、行为习惯、社会心理、公共意识,这些因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而创造的奇迹令世人瞩目。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是未来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
2023年10月25日,杭州亚残运会轮椅篮球比赛结束后,中国队和阿富汗队球员通过无障碍坡道顺利上车,返回运动员村。视觉中国/供图
一本残疾人权益“保障书”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打破无数“不可能”
新起点,新征程。步入新时代,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具有更高目标、面临更高要求、承担更多任务,需要及时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法律制度。
今年9月1日,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法律明确了政府部门的职责,进一步赋予了残联组织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律地位,为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协主席李庆忠表示:“这是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里程碑,是社会文明和人权保障的巨大进步,是适老化改造的必然要求,更是残疾人权益保障的重大举措。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进一步走上了依法治理的道路。”
这部中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的专门性法律共有8章72条,包括总则、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社会服务、保障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
在“无障碍设施建设”部分,规定严格确保无障碍设施建设质量,强调重点单位、区域、场所等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的义务,对无障碍设施改造作出系统性规定,特别是明确通过意见征询、体验试用等方式,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参与无障碍设施建设。
2022年6月16日,在广东省首个残疾人职业社会康复驿站,残障人士正在训练乘坐高铁出行。视觉中国/供图
在“无障碍信息交流”部分,明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残疾人、老年人获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对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电视台、网站、移动应用程序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电信业务经营者等提供无障碍信息的义务作出规定;要求硬件终端产品、自助公共服务终端设备、便民热线、紧急呼叫系统等应当具备或者逐步具备相应的无障碍功能。
在“无障碍社会服务”部分,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司法诉讼仲裁、公共交通、教育考试、医疗卫生、文旅体育等方面的无障碍服务分别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
总而言之,《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基本定位明确、保障重点突出,明确无障碍环境建设重点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同时强化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基础性、通用性、普惠性;法律系统观念鲜明、制度设计全面,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全要素、全链条、全场景作出系统规定,覆盖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使用、维护、管理、监督等全过程;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难点问题,针对无障碍建设保障措施不充分、监督管理力度不足等突出问题,设立“保障措施”“监督管理”两个专章,增强制度规定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有效性。
一座“无碍”事业里程碑
——开启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是继《残疾人保障法》之后,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领域的又一部重要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2年3月10日,北京,城市志愿者们戴上眼罩、拿起盲杖在示范中心内体验盲道行走。视觉中国/供图
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副主席王向前指出,该法既简洁明快,又十分厚重,虽然只有72条,但涵盖的具体场景全面,信息量大,可操作性强,还规定了许多有效的实施机制来保障其得到实施。这位从事法学专业教学研究和法律服务长达35年的“老法律人”表示:“这部法律将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建飞看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充分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它的出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又一成果,不仅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保障和支持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参与社会生活,接受康复和教育,实现更加充分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中国残联将配合相关职能部门,推进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加快建设形成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信息通畅、体验舒适的无障碍环境,方便残疾人生产生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到2035年建立安全便捷、健康舒适、多元包容的无障碍环境奠定基础。”中国残联维权部相关负责人说。
以法治护航,让所有无障碍环境的受益者均可“无障”生活、“有爱”融合!